APP下载

徒手和心肺复苏仪行心肺复苏术对心脏停搏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2018-08-17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0期
关键词:徒手心肺例数

李 军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辽宁 庄河 116400)

心脏停搏是在不发生重大病变或者正常情况下心脏遭受严重打击引发的心脏泵血功能、有效收缩等突然停止,中断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严重缺氧缺血的疾病[1],该疾病发生之后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现对本次研究收治的62例心脏停搏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予以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本次我院收治研究的62例样本数据均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中选取,依据心肺复苏术方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31例,实验组中女性15例,男性16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38.65±4.54)岁,其中12例心源性患者,8例外伤患者,7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例中毒患者;参照组中女性16例,男性1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39.64±4.31)岁,其中13例心源性患者,7例外伤患者,6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5例中毒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心脏停搏患者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静脉注射阿托品与肾上腺素、气管插管以及电除颤等治疗,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参照组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术,在准备好心肺复苏仪之后进行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术,使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仪进行操作,每次复苏间隔耗时间不可以>15 s,如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且保持1 h,此时属于成功复苏,采集患者复苏后24 h血液10 mL,且在-20 ℃环境下进行保存以及检查,分析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且维持后血液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心脏停搏患者S100(血清S100蛋白质)、cTnI(血清肌钙蛋白I)、H-FABP(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NE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62例心脏停搏患者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所有数据,两组搏骤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检验,两组心脏停搏患者S100、cTnI、H-FABP、NES等指标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对比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实验组心脏停搏患者S100、cTnI、H-FABP、NES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性显著且P<0.05,统计学分析存在对比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S100 cTnI H-FABP NES实验组 31 1.79±0.21 19.65±3.212.56±0.21 89.65±5.23参照组 31 4.98±0.32 50.21±4.21 4.75±0.11 149.56±6.32 t值 46.4037 32.1393 10.7935 40.661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经治疗后实验组心脏停搏患者中出现无效为1例,好转为9例,显效为21例,总有效例数30例,总有效率96.77%;经治疗后参照组心脏停搏患者中出现无效为7例,好转为13例,显效为11例,总有效例数24例,总有效率77.41%,P<0.05,χ2=5.166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临床上引发心脏停搏的主要原因包括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高度房室传导阻碍、冠心病等,此外触电、溺水等也可能引发心脏停搏,患者发病之后血液循环与呼吸停止,进而促使脑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大多数情况下在骤停8 min之后可能发生脑死亡,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心肺复苏术是临床治疗心脏停搏的主要方式,心肺复苏成功关键就是有效地心脏按压。传统徒手心肺复苏术主要就是利用徒手复苏操作来进行急救,但是存在操作人员容易疲劳、耗能大、力量不足等情况进而导致按压中断,此外也因不熟练的操作影响复苏效果[3-4]。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近年来开始广泛应用心肺复苏仪,相比较徒手心肺复苏而言,心肺复苏仪可以更好的迅速、有力以及持续的进行胸外按压,通过仪器设备的精准化特点来达到标准化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同时该方式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放松时间与按压时间为1∶1的比例[5]。将硬板床采用压底板取代,能够促使在患者身上完全传导压力,且可以调节按压深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节约操作人员精力与人力,实行心电监护与电除颤等操作可以提升成功率,为进行超时时间心肺复苏提供依据与保障[6-7]。

经笔者研究显示,实验组心脏停搏患者与参照组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脏停搏患者S100(血清S100蛋白质)、cTnI(血清肌钙蛋白I)、H-FABP(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NE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对比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在心脏停搏患者中实行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术与徒手心肺复苏术均得到一定效果,但是肺复苏仪心肺复苏术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减轻心脑缺血性损伤,促使早日康复,值得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徒手心肺例数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心肺血管病杂志》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徒手攀岩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徒手“撕开”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