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另类诗歌教学法

2018-08-15温继周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恋人古典诗词

温继周

我的另类诗歌教学法,姑且叫雅诗俗讲法。“雅诗‘俗讲”之“俗”,即通俗。所谓通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笔者所称“雅诗‘俗讲”,就是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学习古典诗词。具体地说, “雅诗‘俗讲”不是为“俗”而俗,而是借助为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的其它艺术形式(如故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来对古典诗词进行二度创作或演绎,做到雅诗“俗”讲,但“俗”中有韵。

一、变诗为文

故事是妇孺老少皆宜的通俗文学形式。所谓“变诗为文”,就是通过讲(编)故事的形式把典雅、含蓄的古典诗词进行二度创作或演绎,以期达到理解古典诗词大意的目的。如:

《秋夕清泛》 宋·武衍

弄月吹箫过石湖,冷香摇荡碧芙蕖。

贪寻旧日鸥边宿,露湿船头数轴书。

变古诗《秋夕清泛》为故事《秋夕清泛》:

为寻访昔日的隐居之地,在一个有月亮的秋夜,我泛舟湖上,故地重游。冷月玲珑,湖光潋滟,小舟在碧荷丛中穿过石湖。我一会儿尽情地吹箫,一会儿静心地赏月。在微风送过来的阵阵荷花清香包围中,我盘坐在船头,手捧书卷,轻轻吟诵,任深夜的露水打湿我的衣襟和书卷。

这一教法的好处就是能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不至于有畏难情绪。但运用这一教学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变诗为文”不等于翻译。学生“变诗为文”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把“为文”当作翻译。既然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古典诗词,就应符合故事的文体特征。故事是老百姓的口传文学,一般地说,故事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用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因为故事属于记叙文范畴,所以讲(编)故事还得交待清楚“六要素”。

二是想象要合理。学生“变诗为文”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想象不够合理,偏離了原诗的意境,随意性强。诗歌语言高度凝练。鉴赏诗歌,没有想象力不行,但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依据原诗的意境,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

二、变诗为画

诗是语言艺术,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传递情感。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等符号传递情感的,主要是诉之于人的视觉。虽然诗与画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两者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密切的关系。“诗中有画”不为唐代诗人王维所独享,“绘画美”也不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专利。每一首诗词佳作都是由一幅或若干幅图画构成。既然艺术是彼此相通的,如果把诗歌这一语言艺术形式变成直观可感的绘画岂不是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生发出所谓“变诗为画”教学法。

通过示范,学生大多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那么一点绘画天赋,画出诗句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变诗为画法”的好处就是变文字符号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让学生可视、可感继而可悟。我们不强求也不可能强求所有学生都能依据古典诗词作品画出高质量的画作来,但能通过“变诗为文”的途径,达到初步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体悟作者蕴藏在文字符号中的情感这一目的就足够了。

三、变诗为歌

诗与歌的关系比诗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诗与歌都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进步的。《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形象地说明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与歌的这种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变诗为歌”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音乐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学生手中的MP3、手机等等都储藏都或多或少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歌曲)作品。这是“变诗为歌”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诉之于听觉的歌唱艺术远比借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诗词来得震撼人心。笔者在教学《虞美人》的时候就充分发挥了“变诗为歌”的教学法优势。《虞美人》被认为是五代时亡国之君李煜的绝命词。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首词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用泪用血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故国愁思和亡国之痛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在教授这首经典作品时,笔者并不按一般程序展开教学活动,而是先让学生观看由邓丽君演唱的MTV《虞美人》。在邓丽君凄美的演唱声中,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这首词悲伤的情感基调。而这,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解说和分析。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就是通过音乐(歌曲演唱)来对古典诗词进行二度创作或演绎的最好实践范例。这为一线语文教师开展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丰富且极具心灵震撼的视听资源,教师们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

四、变诗为剧

“变诗为剧”,就是把诗歌改编成剧本(一般为话剧),通过二度创作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变诗为剧”其实早已有之。如有人把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作了如下改编: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人物: 行人 牧童

布景: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通过示例,笔者让学生试着把柳永的《雨霖铃》(上片)改编成话剧。

《雨霖铃》(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改编后——

时间:寒秋黄昏

地点:京城郊外渡口

人物:诗人 恋人 船工

布景:骤雨刚停,寒蝉凄鸣,长亭处设帐,备有酒食。

幕起——

恋人:(备好酒食,手挽诗人入座,伤心无言)

诗人:(坐下,满脸惆怅,无言)

恋人:(待诗人坐下,转至对面,相向而坐)

(两人无心饮酒,时而相视,时而低头)

船工:(着急地)先生,不早了,我们走吧——

诗人、恋人稍挪动身子,却没起身)

船工:(大声催促)先生小姐,天色太晚了,该赶路了——

(诗人、恋人起身,相向而立,手拉着手,泪如雨下)

诗人:(一步一回头地走向渡口)

恋人:(伫立,目送船离开视线)

改编之后,笔者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这一幕几分钟的短剧,除了船工有两句台词外,两个主人公一句台词都没有,即使是实力派专业演员来表演这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景,我想也是有非常大的难度。让学生表演,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而是通过表演来体会词中男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这样的改编和表演,学生大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古典诗词还可以这样来学习!这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原作品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

猜你喜欢

恋人古典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恋人对香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