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松龄笔下的清鲠名臣郭琇

2018-08-14姜保国

蒲松龄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崂山蒲松龄

姜保国

摘要:即墨的乡贤之一郭琇,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因连上《参河臣疏》《纠大臣疏》《参近臣疏》,时称“郭三本”。蒲松龄对生活在同一时期声闻天下的名臣、即墨乡贤郭琇的事迹以及其刚正疾恶的性格,或有所闻知和推崇,因此记录在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关键词:郭琇;即墨;崂山;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再起总制荆楚,行李萧然,途中人不知为贵官也。适有新令赴任,道与相值,驼车二十余乘,前驱数十骑,驺从以百计。先生亦不知其为何官,时先时后,时以数骑杂其伍。彼马者恐其扰,辄诃却之,先生亦不顾瞻。亡何,至一巨镇休止,使人潜访之,则一国学生加纳赴任湖南者也。乃遣一介召之使来,令闻呼骇疑,及诘官阀,始知为先生,涑惧无以为地,冠带匍匐而前。先生问:“汝即某县县尹耶?”答曰:“然。”先生曰:“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驺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令叩首,曰:“下官尚有文凭。”先生即令取出,审验已,曰:“此亦细事,代若缴之可耳。”令伏拜而出,归途不知何以为情,而先生行矣。

此段文字即墨地方文献多有记载,最早见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即墨县志》,而后清光绪黄肇颚著的《崂山续志》抄本、1991年的《即墨县志》、2007年的《即墨市志》等多部地方史志亦有记载。但早于同治版《即墨县志》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版《即墨县志》未见载录。那么文中的这位郭华野先生是何许人也呢?他与蒲松龄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就是出自即墨的乡贤之一,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郭姓的代表人物郭绣。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即墨人。明朝永乐二年其始祖从青州枣园迁居即墨城南河畔,后称郭家巷之地。郭琇于明崇祯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酉时出生,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励志清苦,读书深山,盐齑爨汲,皆手任之”。清康熙七年(1668)郭琇三十一岁时中秀才,翌年中举人,转年再中进士,可说是春风得意。康熙十八年(1679)初授吴江县令,当时为官者皆把“三吴”视为畏途,干不好几个月就要挂冠而去。而郭琇却道:“只有为地择官,岂能为官择地。”赴任后,他处事精明干练,善断疑案;“兴学校,禁私派,革火耗,清漕弊”,征收田赋时实行“版申法”,以杜绝吏役舞弊自肥之风。在任七年,“治行为江南最”。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江宁巡抚汤斌举荐,升任江南道御史。康熙二十七年(1688),郭琇上《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百姓怨声载道。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接着,郭琇又冒着丢官丧命的风险上《纠大臣疏》,弹劾“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英武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人,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陷异己,贪污收贿等罪行,致使明珠被罢官,余国柱等人被逐回籍。不久郭琇擢任左佥都御史,也由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康熙二十八年(1689)郭琇升任吏部右侍郎,旋晋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他又上《参近臣疏》,弹劾皇帝宠臣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和给事中何楷、修撰陈之龙、编修王顼龄等人植党营私、以权谋私、徇情枉法、贪污自肥等罪,結果高士奇等权臣被罢官。郭琇的三大疏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天子为之改容,举朝为之失色”,时人赠其雅号为“郭三本”。不久,便遭明珠余党诬陷,被罢官回乡。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六十二岁的郭琇奉命迎驾于德州。康熙以郭琇为吴江县令时,政绩显著,且有胆识,复起用为湖广总督。郭琇到任后,极力整顿吏治,清除弊政,一时间,他所管辖之处“墨吏望风解绶,涤除烦苛”。并先后提出将黄州、武昌二府所征军粮改为折色,以节省运费,减轻百姓负担;减征江夏等十三州县田赋;豁免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有赋无田的田赋和清丈土地等建议,均得到皇帝赞赏,得以实行。湖广百姓大受其益,终使湖广无大乱。康熙四十年(1701),郭琇曾多次以病请求辞官,康熙皇帝以“思一人代之不可得”为由予以拒绝。翌年,郭琇因具报苗民起义情况不实,遭权臣借机排斥,再此被罢官。在即墨故里又度过了十三年,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初七日病故,终年七十八岁。

文献中所言郭华野“再起总制荆楚”,即指康熙三十八年郭琇德州迎驾复被起用为“湖广总督”赴任路上所发生的事件。文中所记惩治张扬赴任的县令之事,郭琇有关传记和年谱中均未见此事的记载,然《清史稿·列传·郭琇传》一文中曰:“……郭琇抨击权相,有直臣之风,震霆一鸣,佥壬解体。……琇则横被诬陷,废置十年,始获申雪。得君如圣祖,犹不克善全,直道难行,不其然哉!”这段文字的评价颇符郭琇刚正疾恶性格,惩治张扬赴任的县令一事当实有其事。

《聊斋志异》中记述崂山及即墨的故事颇多。崂山原为即墨旧地,位于即墨东南海隅,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巨峰(崂顶),海拔1132米。域内万峰攒立,境胜绝幽,栖真多有,宫观时见,古有“灵异窟宅”“神仙府地”之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之前,一直隶属于即墨县治,至第二年三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崂山部分地域划为德国租借地,之后陆续将崂山划归青岛管辖。据孙克诚在《蒲松龄游崂行迹考述》文中所述《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劳山道士》《成仙》《龅石》《香玉》叙事崂山,《海公子》《阳武侯》言说其周边岛屿,《罗祖》《莲花公主》《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胶州事。从写就诸多作品来看,蒲松龄对崂山及周邻之地风土、掌故应熟稔,兼有《崂山观海市作歌》等咏崂诗词传世,及根据盛伟编《蒲松龄年谱》“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条下有记:“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字孔绣)等八人,同游崂山。”人们认为他或不止一次来崂游览、采风。从存世崂山游记看,其时官员士绅游崂,往往先以即墨城为投至地,多由地方官员或蓝、黄大族之家接待陪游,如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山东提学邹善、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清代山东巡抚徐绩等游崂皆是,包括清同治进士尹琳基游崂也莫不如此。崂山,偏居即墨东南,路途险远,交通艰难,清末始开道路,后几经拓扩,方有今日之便。来崂山必定要到即墨县城来做为中转站的。郭琇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出生,而蒲松龄是崇祯十三年(1640)出生,两人相差两岁,巧的是均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去世。清顺治十五年(1658)蒲松龄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补博士弟子员。十年后,郭琇于康熙七年(1668)三十一岁时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三岁再中进士。他们两人均热衷科举,可以肯定两者年轻时彼此均能有所耳闻。蒲松龄三十三岁时来崂山,而郭琇这一年三十五岁,高中进士的第三年,这一次的崂山之行是否借机拜会郭琇,便不得而知了。至于后来声动天下的“郭三本”更是为天下人皆知,以至于郭琇在德州跪迎康熙时,“父老想望风采,遮道聚观,车不能前”。郭琇的同年知府卢道悦目睹其情景后写下“……公来迎驾卫河曲,装束不异平常人;两两疲牛薄板车,长身瘦面白髭须;不是家人说姓字,几回错认作山癯;高名久仰朝阳凤,大疏流传海内诵;爱公慕公未识公,观者如墙推不动;纷纷父老拜车下,愿公在朝勿在野……”的诗句。后来乾隆年间,沈廷芳迁任山东登莱青道的道台时专程过访即墨,以观郭公像为荣,并留有《左都御史郭公像赞》一文载于方志。交游广泛的蒲松龄与包括诗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稹等人多有往来,那么对当时声闻天下的名臣、即墨乡贤郭琇的事迹或有所闻知和推崇,且记录在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责任编辑:朱峰)

猜你喜欢

崂山蒲松龄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登崂山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