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

2018-08-14王涛李琪娜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模式心理健康

王涛 李琪娜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据此,试图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三全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6.079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社会对健康概念的宣传,大家对健康也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对于大学生而言,躯体健康固然重要,心理健康也不能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的重要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1 “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于教育者和学生而言,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沿也应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从理念和实践上创新,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适应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统筹协调。 2004年中发16号文件就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解“全员育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一方面,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包含了教育工作者即教师,和教育对象即学生。另一方面,从从业者的角度看,包括心理咨询师、教职员工,以及朋辈帮扶人。全员共同参与,既是教育服务者,也是参与体验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解“全程育人”。总结心理咨询实践和跟踪研究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塑造、价值观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战略工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把握好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和心态过渡这个关键期,抓住重点、精准发力,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解“全方位育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与社会环境、家庭成长、性格、压力等有关系,且可能由单一的困难转化为“双困”,甚至是“多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社会和高校共同负责,从缓解生活压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传授正确学习方法、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优质高效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形成合力。

综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整合社会和学校的资源,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实施,为师生阳光心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立足于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人们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独生子女成形成的新問题;社会变迁和价值多元下,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各类思潮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等等,在高校师生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随之产生了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部也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从组织、制度、经费、场地、人员等多方面给予保障,但在落实上,仍表现为差异化严重。

2.1 顶层设计有待统筹

高校实施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方式,重在宣传心理知识和疏导心理问题。并未将工作前置,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开展帮扶工作。学校的机构设置、政策保障往往更注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将数以万计的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部委系于几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从体制上赋予了专职教师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学校全员并未参与或者有意识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对心理问题缺乏从整体角度进行宏观的把握,师生之间、部门之间融合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教育资源也无法最优配置,利用程度不高。

2.2 需求侧与供给侧失衡

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判断,教育领域的供结侧和需求侧相伴相生,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倒逼供给,调整好供需结构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有效供给上存在差距,在知识普及上停留在大班教学,师资力量又不能充分保障,灌输式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在活动组织上停留在讲座、报告会、培训班等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难以保障;在咨询服务上因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咨询效果也难以保障;在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也有很大欠缺。这些问题显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难相适应,导致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失衡。

2.3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根据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要求,学校应按配备1∶3000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在20000左右,即应配备专职人员7人,高校在岗位设置上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同样,专职辅导员也很难达到国家按1∶200 配备的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忙于平时繁重的日常事务工作,很难聚焦主责主业。对队伍的培训培养更难以全覆盖,难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知识水平。

2.4 育人合力有待形成

由于传统思维的限制,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社会很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限定在高校,甚至限定在心理健康教师或辅导员队伍的范畴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秩序,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必须承担的义务,“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氛围还未形成。从高校本身而言,由于认识不足,很多教职员工并未认识到本身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往往是在身其位,只谋一隅之政,人为的把教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割裂开。因此,高校、社会与家庭整合的育人合力还有待形成。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应主动承担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主体责任,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按照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要求,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3.1 实施“大健康”教育,营造全员育人环境

“大健康”教育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服务对象应立足学生辐射教职员工,另一方面,工作内容应以心理健康为主融合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实施大健康教育,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庭和社会人士、优秀学生等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从人员组成这个维度上搭建一个以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为主要核心,全体教师、家庭成员为主力军,学生朋辈及社会力量为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体系。

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培养,在数量上按国家的要求配备到位,同时,经常性的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的素养。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贴心朋友,可以在日常沟通交流中传递正能量,及时处理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保障学生身心安全。学生群体中间要有依靠的力量,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的能力。建立起“班级心理委员—学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四级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同时,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

3.2 实施精准帮扶,实现全过程育人

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工作前置,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高校在校学生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学业困难、身心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四类,有些为单一表现,有些可能为多重表现,可以通过精准帮扶工作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缓解学生困难和压力。

精准帮扶首先要求对困难类型精准识别,学院每学期初将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出来,根据主要困难类型确定帮扶类别,并按照“一人一册”的要求建档,实施帮扶计划。对于经过一定周期脱困的学生,进行“销号”,有进有出,实施动态管理。其次要求全员参与、全过程帮扶,建立“1+1+1”帮扶机制,即每一名帮扶对象确定一名责任教师,确定一名优秀学生作为朋辈幫扶人。全校教师均需担任帮扶责任教师,对困难学生私人定制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发挥教师引导和朋辈帮扶的作用,给予帮扶对象全面的帮助。

3.3 实施共同关注,落实全方位育人

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架构离不开全方位育人,在做好帮扶困难学生这些点上的工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中。首先融入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通过一定的培训后,在课堂讲授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既能够把握学生心理,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服务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极具亲和力的管理感染学生,保障学生阳光生活,健康成才。

综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教育还是受教育者都应积极的参与,在参与中奉献爱心,也可以通过助人以自助,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高校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育人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效果为目标,通过巩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心理教育活动培育、专业队伍建设等传统教育阵地,不断拓展新思路,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6-7.

[2]魏武斌等.三全育人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6):69-71.

[3]韩慧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J].中国青年研究,2012,(7):109.

[4]王苓,王涛.高校“三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J].武汉工程大学报,2010,(1):24.

[5]张旭等.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模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