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及其披露问题的研究

2018-08-14吴琳铟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吴琳铟

摘 要:近年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控制度来防范各种风险。在第一部分从中国和美国出台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入手,发现2010年前出台的政策只是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从定性的角度对缺陷进行评价。从2011年开始,相关的政策开始对内控缺陷的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明确。接着在第二部分详细地阐述了缺陷的划分与每一种缺陷的定义和指示,从上市公司的内控评价报告中发现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样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内控报告存在着很大的舞弊空间,因此标准的统一亟待解决。在第三部分中,对内控的缺陷认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制定标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8.071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变化,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一种方式来应对当下的环境。 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升企业在当下生产经营环境中的竞争力。这种依靠改变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上市公司有必要对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管以及定制合理的内部缺陷评价量化标准,这样才能确保自我评价报告的真实有效,进而为投资者提供真实的信息。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及其制定

2.1 用“适用”、“可能”不定性措辞代替准确详细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根据严重性所划分的认定标准为基础,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风险水平以及行业特点等来确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根据确定的认定标准来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同时也在内控报告里添加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做决定”等内容。这样类似于“适用”、“可能”等词语侧面上存在了一定的操纵空间,对于现如今参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以外的人员来说,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2.2 单一定性标准下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

以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其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中,列举了一些可以被认定为缺陷的事项,例如公司经营活动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使得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核心人员以及关键管理人才纷纷流失;表面上看,定性的认定方法存在其合理性,但由于没有切实可循的量化界限,即缺乏不同程度下的内控缺陷程度的界定和错报率与營业利润间的关联的规定,这又给予了造假的滋生空间。同时,这样的定性缺陷列举法并不能列举出所有的控制问题,存在不够全面和严谨的弊端。

2.3 单一定量标准下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

这个“量”的确定大多数公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以净利润、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或者总收入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临界点。以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026)为例,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以净利润的5%和1%为界,超过净利润的5%为重大缺陷,介于净利润的5%和1%之间的为重要缺陷,小于净利润的1%为一般缺陷。

2.4 定性和定量双重标准下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

表面上看,定性的认定方法存在其合理性, 但由于没有切实可循的量化界限,即缺乏不同程度下的内控缺陷程度的界定和错报率与营业利润间的关联的规定, 这又给予了造假的滋生空间。由于信息披露逐步推进,以及“同群效应”的同向作用下,定性和定量双重标准下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而使用这种双重标准下的企业通常可以将其内部控制缺陷描述得较单一标准下的内控缺陷更加完善和规范。广东海大集团的内控缺陷的划分标准比较齐全,不仅明确了定量和定性认定标准,同时还明确了财务报告认定标准以及非财务报告认定标准。

对于财务报告,海大集团将错报金额和净资产相比来衡量缺陷的严重程度。其中,当错报金额≥净资产额的5%视为重大缺陷,当净资产额的3%≤错报金额≤净资产额的5%视为重要缺陷, 当错报金额≤净资产额的3%视为一般缺陷。 对于非财务报告,其按照内控缺陷评价标准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损失金额来定量,重大缺陷设置为损失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重要缺陷设置为损失金额大于等于50万元,小于100万元,一般缺陷设置为损失金额小于50万元。此外,还吸纳了一些定性标准的内容,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认定为内控重大缺陷:(1)公司高层人员存在舞弊行为; (2)公司多次更正已公布的财务报告;(3)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内控环节以后,存在一些仍然没有发现和识别的财务重大错报;(4)审计机构不具有对内控进行监督的权限。重要缺陷:即使是单一的缺陷,或者是多个缺陷组合在一起,其严重性要大于重大缺陷,对于这些缺陷企业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使得企业的经营发展偏离了自身的战略目标,需引起管理层关注。针对以下情况,企业财务报告的内控情况可以认定为重要缺陷:(1)严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2)未采取防止以及消除财务弄虚作假的措施;(3)没有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制度来对非正常交易进行识别以及处置;(4)在编制期末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缺陷使得财务报表无法体现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状况,使得企业的发展目标严重偏离自身的战略目标。

3 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缺陷量化标准

3.1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量化标准

根据量化指标对内控缺陷进行衡量就称之为定量标准。定量标准缺陷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一般缺陷,二是重要缺陷,三是重大缺陷。

首先,上市公司选择将错报的金额和之前规定的固定数额相比作为判别的依据,但是这种方法是不合适的。 每个公司的规模程度的不同导致其风险水平和风险承受程度不同,如果每个公司都是用相同的基准,那么势必很难满足各个公司的需求。 例如规模大、盈利性高的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强于规模小的或者亏损的企业,对于相同的缺陷,可能前者可以认定为一般缺陷,但是对于后者来说就可能就是致命的缺陷,即重大或重要的缺陷。 因此,选择固定数额为基准并不合适。

其次,要寻求多个衡量指标来开展定量标准认定,这样就能确保认定过程的全面和科学。如果只使用一种指标和基准,一些重大的缺陷很有可能就发现和识别不出来。选取多个基准的衡量标准对内控重大缺陷进行认定可以把重大的缺陷全面科学的识别出来。

按照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原则,量化标准包括很多内容,不仅包括资产和收入,同时还包括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由于每个企业制定的量化标准的基准不同,所以每个企业需要在报告中详细说明各个指标的含义、口径以及计算方法,以便投资者的理解和使用。

3.2 非财务报告的内控缺陷量化方式

对于非财务报告的缺陷很难用定量标准去衡量其严重程度,所以改用定性化标准去认定。通常来看,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形成内控缺陷分类认定标准:内部环境、风险、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

4 结论

4.1 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作出详细规定

从整体上来看,内控信息的披露包含很多内容。一是财务报告中应该对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明确标准制定的内控制度以及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这实际上代表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以及内控意识。二是在财务报告中,应该对本企业已经对内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科学评估进行声明。在声明中,如果企业确实存在内控重大缺陷,应该对该缺陷进行指明,并且提出消除这些缺陷的思路以及具体举措。三是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声明。一些缺陷不会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以及企业的安全和可靠产生实质性影响。

4.2 明确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

企业应该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内控制度,董事会以及经理层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而监事会的责任仅仅只是在于监督董事会是否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把内控制度严格落实到位,董事会应该把内控报告及时的向投资者进行公布,是对委托者的一种能力证明,增加委托者对企业的信心。在企业内控体系中,内控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和主体是董事会。在财务报告中,董事会也需要对内控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内控结构进行简要的说明。监事会同样也是企业内控工作的参与者。

4.3 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当中,监督部门主要是起着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应该重视风险的降低,这就需要减少代理人的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强制规定上市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把真实的内控信息及时的向投资者进行公布,以便投资者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同时,证监会应该对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书以及企业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查,强制审计企业的内控制度,确保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确保企业公布真实的内控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守华,胡为民,林斌,等.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3-12.

[2]谭燕,施赟,吴静.董事会可以随意确定内部控制缺陷定量认定标准吗?——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6,(10):70-77.

[3]刘畅.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现代交际,2017,(21).

[4]叶星,熊伟.国内外同群效应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7,(4):83-88.

[5]史云霞.基于上市公司治理結构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7,(18).

[6]邱逸红.基于市场反应角度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3.

[7]王海滨,于长春.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5):69-75.

[8]武晓晓.内部控制缺陷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学习,2017,(19).

[9]丁友刚,王永超.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及其制定和披露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5,(6):70-72.

[10]杨玉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4):74-78.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缺陷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披露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分析
内部审计功能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
内控缺陷、盈利水平对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