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电影《喜宴》中的中美文化冲突浅析跨文化交际

2018-08-14李敏怡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蒙交融跨文化

李敏怡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1 引言

作为一名英语系的同学,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一些外国的,尤其是欧美的文化,并且与英语国家的同学交流,这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问,最早兴起于美国。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最终形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强盛局面。在此之后,学者便对美国的多元文化结局展开了研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这里扎根,却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究竟是怎样的有效交流成就了这一切呢?这逐渐就成为了一门学问,称为跨文化交际学。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对于西方国家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学者们也相继开始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时间还是比较短。虽然我国研究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学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却相当快。我国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已有数百篇,专著也有二三十部。这些数据证明我国外语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跨文化交际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接触跨文化交际学之后,我国于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1997年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第十四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国际研讨会将于2018年6月8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届时,外语界、对外汉语界、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和教授都会参加,虽然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一直并将持续在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到此时,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迅速,成绩喜人,随着人们越来越了解其含义,理解其内涵,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将会投身于此,为其发展作出努力。

2 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兴起

虽然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问在我国才刚刚兴起,但是其早就存在我们的交际里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都会遇到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技巧与学问,只是我们没有关注。本文将从李安导演在1993年执导的电影《喜宴》切入,从电影的细节处分析中美文化碰撞下的跨文化交际。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同性恋故事,可能在如今看来,已经是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现象了,但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对这个话题都保持着隐晦的态度,在当时可谓是十分超前。影片讲述了定居在美国的中国台湾同性恋者高伟同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因为拿不到绿卡而发愁的非法移民女画家顾葳葳假结婚,最终被拆穿的故事。该影片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是导演李安早年受到国际影坛关注的电影之一。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是同性恋青年的情感,其中很多场景都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作为一部家庭伦理电影,这部影片通过父子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坦率地说,如果电影中的伟同父亲是以父权为中心的东方文化,那么,伟同和伟同的同性恋男朋友则代表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伟同来到美国后,从小困扰他的性取向问题得到了解决,他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了释放,在当时的美国,尽管同性恋现象依然被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但是年轻人们拥有着更开放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是相反,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是不能被接受的。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李安敢于突破中国传统观念的障碍,宣扬人性自由的观念,并试图给观众呈现一个可以被接受的同性恋爱的空间。在这部影片中,同性关爱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真爱的一种表达,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试图通过压迫和抑制来转变同性性取向的传统尝试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同性之间的爱情,与异性之间的爱情没有什么两样,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西蒙和伟同是十分幸福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动作,无异于一般的小情侣。当他们俩一起烛光晚餐的时候,讨论起了生日礼物和度假,西蒙娇嗔着伟同平时都没有时间陪他,而伟同则安慰西蒙。从此看来,同性恋爱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而同性恋爱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性压抑和传统爱情观念与人性产生了冲突。纵观这部影片,它将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以恰到好处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使得观影者在中美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感受到文化的交融汇合。接下来,我将通过影片中的具体中美文化冲突,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伟同本来在美国与其男朋友西蒙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台湾的父母却突然赶来美国想要解决其婚事,这时候伟同只能与非法移民葳葳假结婚应付父母的突击,于是伟同,西蒙和葳葳开始把家里的装饰换成了中式风格,这时候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第一个分歧点。首先,他们把伟同和西蒙的亲密合照换成了和葳葳的照片,这里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对于同性恋爱的不理解和不包容,而在西方,则是公开的秘密;其次,他们将伟同的性感照片(全身裸露用帽子遮住了敏感部位)换成了其正装照,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体面的要求,不能接受过于开放的穿着与裸露,而美国作为一个以开放著称的国家,则体现出了更大的容忍性;最后,他们将挂在墙上的西方艺术画换成了中国书法(即伟同父亲的作品),西方的视觉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在这里交融碰撞,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并且在异国他乡摆放父亲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父权社会的特色。当伟同母亲见到葳葳时,第二个分歧发生了,葳葳将头发挽起, 让伟同的母亲误以为其剪了短发,发生不快,葳葳及时将长发解开,才缓解了这一尴尬。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头发是十分重要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旧观念认为头发等身体上的东西都是父母给的,如果剃头,则视为不孝。而在美国代表的西方观念中,短头发代表个性,代表天性的解放,时尚和风格更加重要。一家人借住在西蒙的家里,伟同母亲将带来的珠宝首饰和衣服给了儿媳,西蒙也顺应了中国传统风俗,给伟同的父母准备了见面礼。但是这送的礼物却惹恼了伟同的父母,西蒙给伟同的母亲送了一份保健品,送了心脏检测器给伟同的爸爸,还说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健康以防万一。西蒙的好心却与中国几千年来讳疾忌医的观念相冲突了,令两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感到了尴尬与愤怒。在美国,按照需求送礼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中国,则需要避开一些敏感的方面,比如说性,疾病等不好的事物,如果你送这些礼物给一个思想传统的中国人,这将被视为一种冒犯而不是关心。虽然如此,伟同的父母还是理解了西蒙的一片好心,虽然心里很是尴尬与愤怒,但表面上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了礼物,西蒙看见他们局促的表现,表示出不理解。这里又体现了中西方对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方面的不同,中国人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和自己的面子,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还是会表现得欣欣然,而西方人则会直言不讳地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且彼此不会感到尴尬。伟同想着父母过来,就赶快把喜事办掉以了却了父母的心愿,伟同父母虽然逼婚心切,却也是大吃一惊,要知道在中国,婚宴的排场就体现出了一个人家的地位。伟同爸爸是市长,这样仓促而又简陋的婚礼实在让他倍感丢脸。两人去办了公证,这时中美差异又体现了出来。美国人觉得结婚是一件私事,大办小办都可以,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面子”问题却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公证当晚,一家人来到餐馆吃饭,碰到了伟同爸爸以前的老朋友—老陈,老陈惊异于两人结婚典礼的简陋,并且指责伟同这种行为是“不孝”。他提出由自己操办一场婚宴,让伟同父亲更有面子。而两个受到西方思想熏陶的年轻人却对此提不起来兴趣,这里体现出了中国美国对于婚礼观念的不同。美国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内举办(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信教),之后新人计划去度蜜月,或者与家人至亲在一起吃一顿饭,一般都是小范围的。而中国婚礼则不同,它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婚礼的排场越大,则证明新郎新娘两方家境殷实,换句话说,就是“更有面子”。这种“面子”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上千年了。

3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影片中的体现

说完了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我们来看看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影片中的体现。首先,西蒙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为了更加了解伟同,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他随口就可以说出中国六祖,而此时此刻,伟同却正在美国的健身房里运动着,希望通过强烈的疲惫感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给他带来的负罪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交融,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他们彼此对于对方文化的学习,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他们生活中的交流,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同样,西蒙为了伟同的父母的到访,摘下了自己的耳钉,他通过学习和接触中国文化,知道中国父母不会喜欢这样的配饰。但是即便如此,伟同的父母仍然无时无刻地察觉着西蒙的“缺点”,对他不太喜欢。我们可以看到,在西蒙收敛的表现和作出的改变中,蕴含的是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西蒙希望通过良好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博得伟同父母的好感,但是习得一门文化是如此的不易,这种表现是根植于每一个人的血肉里的,所以即便西蒙很努力地伪装,很努力地学习,他仍然没有得到伟同父母的喜欢。当伟同的妈妈找到葳葳说悄悄话的时候,她抱住葳葳说了一番心里话,说她很是羡慕这一代的女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有自己的自由,而她只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什么都做不了主。这时我们看到了两代中国女性在中美的不同境遇,形成了一种时空上的文化交融,展示了女性对于自由独立的向往。这种向往在传统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被压抑着,到了特定的时代,才能够被展现出来,才能够被人所知。再将镜头切换到婚宴现场,接受了老陈的建议,一家人在老陈美国酒馆的二楼宴请宾客,开始了婚宴。喜宴上喝的是洋酒,吃的是大龙虾,新娘新郎也穿的是白婚纱黑西服代表的西式礼服,但菜肴的烹饪方式却是中式的,婚礼吃苹果的环节也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标志性环节。在这一部分,我们不再看到的是中美文化冲突对人们造成的不适,而是文化的交融和汇合。最后一个分歧点,也是被人议论最多的影片细节,即闹新娘和闹伴娘这一个习俗。在影片中,新娘和伴娘被宾客调戏,或者按照中国传统戏称“吃豆腐”。

在《喜宴》这部影片中,对于中国传统的“闹婚”有着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影片中,有一位外国宾客对此非常惊奇,并且感到不适,转头问向自己的同伴,这时,李安客串的中国宾客解开了他的疑惑,他说“you are witnessing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你正在见证中国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有人如此评价:“《喜宴》当中的第一个小高潮,莫过于那场隆重的婚礼现场。这次李安不仅让小儿子石头去跳跳床,就连他自己唯一一次幕前亮相,也给了《喜宴》,就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这句话憋在李安心里很久了,不吐不快。中国人通过婚礼来释放身体深处的性压抑,数千年来,有许多制度、道德约束着我们的身体,而在喜宴中,我们又创造许多习俗去释放被压抑的本能,在短暂的特殊性和酒精的操纵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被建立,突破文明,建立文明,身为同性恋的伟同和假新娘威威,被这种文明脱光了,在这种氛围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一直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不可搬上台面议论,甚至不可以在话题中有所涉及。“闹婚”在民间最初的目的,是给予未经人事的新郎新娘“性启蒙”,而到今天的某些地方,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没有节制的“恶俗”。只有在这样的场合,男人们才有正当的理由做一回“登徒子”,却不被视为洪水猛兽,释放自己的性压抑。而在外国人眼里,这无疑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一种畸形而又变态的行为。如今,在越来越正视性的中国社会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将不会再“谈性色变”,这些陋习也将慢慢被取缔。

4 结语

以上,就是我针对《喜宴》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看待跨文化交际的一点想法,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跨文化交际有更深的理解,也能掌握更多文化冲突融合的知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现在已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着世界,不用多说,这样的时代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掌握这门交际的学问,才能更好地进行贸易与交流,避免冲突和矛盾,寻求融合。

猜你喜欢

西蒙交融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真美
充分检查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