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综述

2018-08-09甄婕王维清

科技资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研究综述大学生

甄婕 王维清

摘 要: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手机依赖概念、测量方法、现况、对手机持有者不良影响的阐述,医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手机依赖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对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多以现况调查为主,缺乏本土化研究及相關干预研究。

关键词:手机依赖 大学生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b)-0246-02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智能手机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类手机APP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要,也满足了阅读、娱乐、购物、理财等多方面的需求。人们对手机的依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还未发展成熟但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群,对高科技产品充满强烈的欲望,手机依赖问题更为突出。

1 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研究中,将手机依赖等同于手机成瘾、问题性手机使用、病理性手机使用等。

Ezoe等人认为手机依赖表现为个体在具有强烈的手机使用意愿和冲动时,难以控制这种意愿。也有学者认为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目前学界更倾向于将手机依赖归于行为成瘾,因为作为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手机依赖不涉及任何物质摄入。

2 手机依赖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标准量表来评定大学生手机使用的依赖程度。学者自行编制了很多量表,如澳大利亚学者Bianchi等编制的手机问题使用量表,包括耐受性,逃避其他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对社会、家庭、工作和经济困难领域的不良后果5个维度,共27个项目。香港中文大学Leung选取MPPUS中17个项目,编制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此量表在国内研究中使用较多。

近些年,国内学者依据成瘾理论及科技发展,自行编制了一些量表,如2014年,苏双等编制了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包括了APP使用、APP更新等因子。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量表出现。

3 多学科的相关研究

3.1 医学视角下的手机依赖研究

从医学角度出发,手机依赖会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问题或者相关功能受损。手机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电磁波就是手机辐射,这些无线电波或多或少会被人体吸收,身体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下,可能出现疲劳感。有关研究表明,大脑胶质瘤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师建国将手机依赖定义为: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此定义是医学角度下较为流行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

3.2 心理学视角下的手机依赖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手机依赖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过度使用手机会让手机使用者产生更多的焦虑、孤独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使用者的学习和社会交往。黄林娟发现手机依赖与毒品成瘾、赌博成瘾、酒精成瘾等类似,都属于冲动控制失序范畴,因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个体出现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国外的学者更倾向于问题性手机使用,认为问题性手机使用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成瘾行为理论广受认可。

3.3 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依赖研究

传播学领域通常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对手机依赖现象展开研究。李晶晶认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媒介依赖,分别是心绪转换、新知获得、人际交往满足、对自我的认知、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旷洁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量化分析验证了媒介依赖理论中关于信息不确定性与媒介依赖之间关系的理论预设。以上论断表明,传播学对手机依赖的研究重在信息传播的研究,把手机依赖等同于对信息传播的依赖。

3.4 社会学视角下的手机依赖研究

社会学往往从手机对人的改变出发,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范式:社会网络理论、消费文化理论、异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认为青年频繁使用手机是需要维持现有关系同时发展新的关系和扩大自身社会网络;消费文化理论认为智能手机在社会中往往代表着年轻、现代、未来、高社会地位和社会期望;异化理论将手机依赖看成是一种手机对人的异化行为,使人的生活方式、叙事文本、话语方式、思维方式都变得不同以往。

就社会功能而言,手机依赖一方面使手机使用者获得了一些促进社会交往的正社会功能,也使手机使用者获得了一些负社会功能,如手机使用者可能成为被监视跟踪的对象,手机通讯录也成为了查证手机持有者全面社会关系的中介。

4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手机持有者的影响

根据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总数稳定在10亿以上,用户人均单日使用236.8min。各热门行业APP用户使用较多的排序依次是移动社交、移动购物、移动音乐、新闻资讯、移动视频、手机游戏和数字阅读。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更刺激着离家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们。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在国内外均普遍存在。英国有3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无法离开手机,他们每天花在手机通话或短信上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国内研究方面,姜淑瑞等在新疆某医学院校测量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9.5%;陆润等在山东泰安3所高校测量的手机依赖率为24.7%。

在手机依赖对持有者的影响方面,基于医学、心理学方面开展的研究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

4.1 手机依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手机依赖将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者的身体健康水平要低于非手机依赖者。综合文献资料,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出现眩晕、烦闷、头疼等身体不适症状。手机辐射会影响人体细胞,破坏蛋白质分子,会影响身体各系统的蛋白质免疫。还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听力受损,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4.2 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让手机持有者产生更多焦虑感、孤独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其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综合文献资料,人格因素是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因素,“冲动性、外向性、神经质”等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相关。刘文俐等研究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认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使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实现的。李雅鑫研究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关系认为,手机依赖与大学生自控能力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对手机的依赖越强。

5 结语

通过对手机依赖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获得了各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多学科对手机依赖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理论基础的质性研究。后续研究可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发展出适合本土特点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强应对策略研究,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干预和引导,发挥手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正面作用,减少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92-397.

[2] 蒋文明,徐姣姣.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躯体健康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5(4):28-33.

[3]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4] 李雅鑫,金玲.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9):775-778.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研究综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