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记者

2018-08-09汪玉芳

新闻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池州农庄稿件

汪玉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新闻稿件不仅要有新闻性,还要有可读性、趣味性、有深度,能鲜活准确地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而新闻报道可以借助故事化的叙述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这也要求我们记者,不仅仅要做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更要做故事的讲述者。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记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地方党报;讲故事;下基层;细节描写;写作技巧

读者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写得索然无味,有的记者却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细看之下就会发现,枯燥的稿件大多充斥着空话套话,而读起来有意思的稿件则大多是故事化的叙述。笔者就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故事化新闻的意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故事化叙述的新闻,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还应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还应注意,新闻故事要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故事只是新闻的载体,记者运用故事化的写作手法,目的是要吸引读者,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含义。所以记者在写作时,不仅要搞清楚新闻的故事性在哪里,还要继续追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笔者从事多年教育新闻的采写,每年教师节期间,都会跟随有关领导去慰问困难教师和患病的教师,如果只是作为一个领导慰问教师的新闻,这样的新闻不仅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达不到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的目的。因此,笔者常会采取故事性的报道手法,通过选择一些“特殊”的教师,比如几十年坚守偏远教学点的老师,患病仍坚守在岗位上的教师等等,深入他们的生活,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讲述,用这些教师的故事去打动和感染读者。

笔者采写的稿件《有“曙光”就有希望》曾获安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新闻就采取了故事化的写法。报道讲述了池州首个公益救援队伍的志愿者们在救援过程中的故事。例如,第一次参与救援的经历,最难忘的一次救援,被家人不理解、被朋友误解的故事等等。一个又一个故事展现给读者的是志愿者们的古道热肠、隐忍坚守和艰辛不易。利用故事化手法写出来的稿件,新鲜有趣、贴近百姓生活,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同理心。

二、记者怎样才能讲好新闻故事

(一)想要挖掘好的新闻故事,必须下基层抓“活鱼”

对记者来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故事一定是在基层。基层是新闻的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笔者所在的《池州日报》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十几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们深入池州的乡村社区和百姓农家,通过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新闻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生动展现了党的“三农”政策、乡村振兴计划等给农村带来的转变。

记者只有沉下身子,贴近基层,时刻做个有心人,才有可能寻找到有意思的新闻故事。

多年的采访经验告诉我们,记者需要带着问题下基层,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要学会和老百姓打交道,善于与采访对象聊天,深入采访对象的亲朋好友,细心观察,仔细思考,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最本质最真实的新闻。

本报获得安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石台二百六十八户农民共养一河鱼》,就是记者在基层捕捉到的好故事。石台县新唐村曾经是秋浦河边有名的渔业村。近年来,随着捕鱼、电鱼的增多,野生鱼濒临灭绝,新唐村百姓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秋浦河生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这一河鱼,该村村民制定了《护鱼公约》,村民们自发捐款购买鱼苗,主动担负起保护鱼儿的责任。生态是池州的立市之本,记者下基层采访时都会紧绷着这根弦,听说了新唐村的故事后,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好新闻,第一时间安排采访,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后,以故事性的笔法,从一个村民捕鱼到护鱼的转变说起,再放大到全村的自觉行为。这篇鲜活的新闻故事,不仅在读者中获得很好的反响,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故事要打动人必须有细节描写

一篇文章要打动人,必须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细节。细节,就是通过一系列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或心态,让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讲故事。要把故事写成特写,首先就需要一定的场景。作为记者,要学会制造场景,围绕主题,利用一个个细节,添加环境描写,加入人物动作、语言等,多个场景累加起来就是一个故事。场景间穿插一些对事实的描述,记者就可以通过文字把读者带到故事发生的现场。

细节的捕捉与记者采访写作技巧息息相关。记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采访上,把被采访对象的方方面面琢磨透。采访过程中,观察得越仔细,就能获得更多的细节。当然记者在编写稿件时,也不能把所有的细节都应用到新闻中,细节必须围绕主题进行筛选。

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都市白领网上当农夫 现实版QQ农场亮相九华山下》,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近些年池州大力发展旅游业,青阳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一位外地客商在当地兴建了生态农庄,农庄的经营模式很新颖,把土地通过网络租赁给城市居民。这是一篇新闻性和可读性都很好的稿件,但记者的初稿只是简单描述农庄的发展,如何升华主题?通过与编辑沟通后,记者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细节“农庄里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农庄主人也告诉记者,农庄的租赁、种植、收获、配送等等都是通过物联网、远程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的。农庄将现代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在当时来说,无疑给正在寻求转型的传统农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从这个细节展开去采写,稿件的价值提高了许多,新闻的深度也得到了凸显。

(三)新闻故事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我们从小都是听着各种故事长大的,故事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讲一个寓意深刻的好故事,往往比讲一打道理要管用得多。笔者认为新闻记者要练就这样的本领,能够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讲得“有意义”。

故事往往是融思想性、情感性、情节性于一体的信息载体,兼顾着可听性与可述性。最重要的是新闻故事必须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与故事的价值关联表现出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党报记者的责任和担当所在。因此,笔者觉得新闻故事就是要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然后再圍绕这个特征选择一系列细节,透过细节展示背后所存在的价值观。

2016年池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各地抗洪抢险一线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党员群众英雄,危急时刻上演着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对记者来说,这同样是一场战役。《池州日报》记者全员出动,开启“五加二”、“白加黑”模式,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洪一线,全程记录。在记者们的努力下,一个个惊险救援的故事摆上了读者案头。有全程跟踪采访的《两名武警官兵的24小时》、有记录普通老百姓互帮互助的《舍己助残弱 水灾见真情》,还有跟随志愿者奔波在救灾一线的《洪灾中 志愿精神汇聚最美爱心》等等。尽管暴雨引发的洪水带来了灾难,但记者捕捉到的“洪水中的故事”却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伟大的抗洪精神凝聚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四)新闻故事的写作技巧

要让故事好看,有吸引力,素材是重要部分,但准备好了素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往往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注重细节、引用直接引语、小说化的情节设置等等。

首先是导语。好的开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加强导语的神秘感,利用一些悬念增加讀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往下阅读的欲望,也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给读者带去美的享受。但有些新闻题材不适合这样的写法,也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手法,通过故事本身来吸引读者。

新闻稿件要突出真实准确,必然要用到数据,具体权威的数据,本身也是新闻。但是如果简单的运用数据,难免会让文章变得枯燥。因此,学会选择性地运用数字,把枯燥的数字变得鲜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笔者觉得运用数字时,要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有的部门提供的数字会很精确,如“7,834,234元”,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具体的数字变成概数“780多万元”,这样的表述简单明了。还比如某公司销售额增长了56.5%,我们也可以变换一种表述:增幅超过了一半。笔者觉得还可以采取选择参照物的方法,因为对比可以让数字变得更加形象易懂。比如月球的质量是7350亿亿吨,对于这样的数字,读者大多是没有概念的,我们可以表述成“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总之,读者更容易接受简单、形象的数字表达方式。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新闻的采访过程,大多是对话性的,但对话体阅读性差,不容易出彩,可以改成故事体。同时尽量应用短句。太长的句子,会让读者读起来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要多用短句,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眼就能看明白。要尽量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尽可能少用生僻的字词和晦涩的句子,尽量用读者熟知的较为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皓,杨志刚.新闻因事而生动——浅谈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法[J].记者摇篮,2007(02).

[3]王建河.论新闻报道中的文学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4]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池州农庄稿件
安徽池州地区富锌土壤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的问题③
农庄
池州印象
玉米人农庄
谁让池州如此妩媚风雅
《池州抗日战争史稿》出版
农庄里的羊圈
陈道明越俎代庖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