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导入浅析

2018-08-08王建丽

学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新课导入方法

王建丽

摘 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方式可因文、因人、因时而不同。主要方法有:发幽探微,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发激情;温故求新,激发思维;由题入手,举纲张目;闲聊导入,由此及彼;配乐朗诵,移情入境。

关键词:新课;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1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65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极富艺术特色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导入新课乃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能因文、因人、因时潜心设计导入方法,不仅能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而且可在上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展开思维,产生一种探新觅胜的求知欲望。

教无定法。由于作品体裁、表现手法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文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不同,文章的导入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应各具特色。现就几种常用的导入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发幽探微,激发兴趣

《绿》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基调鲜润明亮,活泼奔放,是一篇难得的语言教学的好课文。可不少学生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不妨这样引导学生:本文语言是极生动优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读从“那醉人的绿呀!”到文末来品味。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品味咀嚼,会深切地体会到文章文笔之妙,享受语言之美读书之乐。爱屋及乌,他们对整篇课文自然就产生了喜爱之情。这一导入法的关键在于抓住一“点”,发幽探微,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要抓准感知点,以点带面,由句到段,从而牵动全篇。

二、创设情境,引发激情

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才能动容。教师除应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之外,还必须想方设法,以充沛的精力,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创设情境,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便可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此文本是一篇比较枯燥的议论文(悼词),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然而试着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授课效果则大不相同。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这样导入: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去世了。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他的去世,引发全球各界悼念。同样,人们也不会忘记一个多世纪以前的1883年的同一天(3月14日),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带头人——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桌上的《资本论》翻开着,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为无产者的革命事业奋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写的这篇文章。

这样通过大家所熟知的时事新闻导入、利用日期上的巧合及人物精神品质的相似创设情境,自然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温故求新,激发思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总不急于单刀直入讲授新课文,而是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课文,架起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使知识系统化,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妨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入手,及时总结“记”这种文体的特点。讲科学小品——《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总结出小品文这一文体的特点:既具文学性,又具有科学性。

另外,对于学生较熟悉的作者,可从他的其他已学过的作品导入。讲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可先深情朗诵《背影》。学生对《背影》、对朱自清已有了深厚的感情,这一由爱《背影》及爱《荷塘月色》,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这种方法,适用于已学过该作者、该文体、该题材文章的新课导入。通过已有的旧知識导入,激发学生回顾思考,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四、由题入手,举纲张目

题,即文章题目。文眼如人眼。技巧娴熟的作家往往精心构思,使文题如冠顶之明珠,使通篇生辉。教师也应在析题上下功夫,或拎主干,或启人遐想,或质疑举纲。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带有修饰成分的课题,表意中心往往在修饰部分。教师可故意将揭示中心的修饰、限制性词语空出不写,引起学生注意。如在讲《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可先板书“()()登泰山”,以突出“雨中”二字,突出“雨趣”,表现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有些题目是文章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有位老师这样导入课文:群英中的一员蒋干,非等闲之辈,更非酒囊饭袋,却也中人之计。何人、何时、何地施计?如何令蒋干落入圈套之中?这一串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迅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闲聊导入,由此及彼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采用此法。他先与学生聊起杭州人民建议重修雷峰塔的消息,然后问学生:你们谈谈看,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他会赞成呢还是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鲁迅先生会反对,因为雷峰塔象征封建统治;有的说鲁迅先生会赞成,因为它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

“非得有象征意义不可吗?”一个问号使学生陷入了思考。在钱老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在文中将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不过是借题发挥,现在重建与否与鲁迅先生的文章毫不相干。

由此可见,此种闲聊并不是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侃大山,而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迅速切入正题的一种方法。

六、配乐朗诵,移情入境

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发挥自己朗诵方面的特长,采用配乐朗诵的方法感染学生,移情入境,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课文主旨奠定基础。

课文的基调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悲痛,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欢快,如《我的空中楼阁》;有的低沉,如《荷塘月色》;有的明快,春意盎然,如朱自清的《绿》。教师如能在导入新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基调配乐朗诵,必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李幸,唐婉荣,汤国安.论课堂教学的启思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 2013(7).

[2] 豆海湛.探寻有效提问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J].教师,2017(34).

猜你喜欢

新课导入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可能是方法不对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