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畜禽养殖治理 践行绿色发展道路

2018-08-07刘平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畜禽养殖

刘平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群众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养殖活动产生的臭味、污染等越来越无法容忍,环境诉求日益增多。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程度,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畜禽养殖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资源化综合利用 禁养区

1、背景

为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文件,以畜禽养殖养殖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到2017、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治理率分别达到60%、9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98%。

2、畜禽养殖现状

2.1、分类

畜禽养殖分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根据省农委和省环保厅第2号,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为生猪存栏200头以上、家禽存栏1万只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肉牛存栏100头以上。

2.2、现状

据统计,我市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00余家,生猪出栏量13余万头、蛋鸡存栏量130余万羽、肉鸡存栏量100余万羽、奶牛存栏量700余头、肉牛出栏量1200头。

部分养殖场(专业户)建设了废弃物贮存处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并建有2个沼气池,实现堆肥发酵还田模式,采用种养结合方式进行综合利用。1家蛋鸡场固体废物均通过生产有机肥综合利用,同时推广了旱养、离地饲养等多项技术,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2.3、存在问题

污染治理不到位,规范难。一是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部分养殖场现有的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跟不上,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的处理能力与养殖场废弃物排放量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养殖场建设的尿液储存池留有排放口直接排入附近沟渠,雨污分离不彻底、雨污管网破损渗漏、沼液储存池渗漏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二是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不规范,突出表现为一些养殖场因少批多养、泔水喂养等导致治污设施超负荷运行,部分采用生态消纳的养殖场存在消纳土地配备不足、消纳台账记录不全、沼气池清理不及时等问题。

业主环保意识弱,投入难。传统畜禽养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知识技能局限性较大,缺乏主动的环境治理意识,畜禽养殖散户尤为明显,认为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污染物排入环境当中影响不大。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投入,特别是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主要靠业主自筹,但大部分业主经济较困难靠自身投入难度较大。

群众环境诉求多,处理难。畜禽养殖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及致病菌,易产生恶臭,特别是夏天气味更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群众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养殖活动产生的臭味、污染等越来越无法容忍,环境诉求日益增多,畜禽养殖需开展更加深入的整治。

3、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舆论和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养殖场、养殖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良好氛围。通過多种形式,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链,如:“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的生态型养殖道路,促进农村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2、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以生态红线区域、国考省考断面周边地区及其他环境敏感脆弱地区为重点,依照《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大扶持力度,做好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关闭搬迁。

以畜禽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禽产业区域布局,推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根据畜禽产业基础、区域环境承载力、土地消纳指数等因素,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畜禽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实现畜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目标”;加快淘汰散养户,压缩小规模养殖数量,提升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控制畜禽养殖总量,保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结合资源、产业优势,优化畜牧产业化的区域布局,依据 确定规模养殖产业带。

3.3、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与土地资源和种植结构相配套,技术可行、经济适用、效果明显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指导养殖场(户)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周边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土地对粪污的消纳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在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中推行畜禽粪便堆积发酵腐熟后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有机衔接,实现畜禽粪污就近转化利用;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中的沼渣、沼液利用要与周边农田、蔬菜、林果基地结合,推广沼、果、菜循环利用;继续开展规模场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实现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建设有机肥生产基地,实现变废为宝,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机制。

3.4、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畜禽污染关系到人民的共同福祉,仅依靠某个部门的力量有些单薄。应该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建立有效的部门沟通协作机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解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任务,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协商养殖污染治理事宜,做好畜禽产业健康发展工作。

3.5、完善政策,鼓励多元投入

落实好国家、省、市环保和涉农财政资金,逐步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充分运用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逐步建立涉及财政、企业、社会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发展畜禽粪便、沼液收集处理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液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总结

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核心,以畜禽养殖场为重点统筹兼顾养殖户,解决区域突出畜禽养殖污染环境问题,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方淑荣,刘正库.论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6(3)

[2]、《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43号)

猜你喜欢

畜禽养殖
当地畜禽养殖过程中疫苗免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高母羊受胎率的技术要点
南京市畜禽养殖业氨排放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浅谈左权县畜禽养殖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加强畜禽养殖监管保障动物产品质量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与综合治理措施
东川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探讨
凌云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