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的就业问题研究

2018-08-06熊健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就业问题民族地区

熊健

【摘 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作为其中重要一章,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目标,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区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就业人口有所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优化。但是仍然存在与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基于跨越式发展理论,从民族地区就业现状的分析出发,讨论民族地区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分析,文章最后提出民族地区就业问题得以优化和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就业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与常规的发展路径不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当民族内部具备一定条件时,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和推动下所进行的快速发展。即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民族地区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借鉴、吸收和引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用较短时间就走完其他地区用较长时期走过的阶段,或是跨越某个或者若干个经济发展的常规阶段,实现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整体的飞跃式的提升。

从整体来看,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口增长过快而素质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4127.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而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85516.9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612.875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仅为3109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2887元。其中民族地区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就必须运用跨越式的发展方式,以高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的追赶。

一方面,民族经济在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中,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就业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仍存在不少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民族地区的就业方面而言,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就业总量的增加是连续性的逐步变化。而与其相对应的就业结构却不是立即调整的。就业结构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造成在经济总量提高和结构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很长的滞后期。因此处理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与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民族地区重要的现实问题。保障和扩大少数民族就业,能够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文章基于跨越式发展理论,分析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本文从后发优势理论出发归纳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要点。随后通过对新时期民族地区就业的特点和现状分析,提出其与跨越式發展所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对于如何处理好跨越式发展与就业的矛盾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二、跨越式发展理论的要点

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依据自身现有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以效率优先的不平衡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不同于以往经济发展常规、连续和渐进式的特点,而是一种超常规、突进、跃升式的过程,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常规经济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

跨越式发展是依据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理论,它源自于后发优势理论,因此跨越式发展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后发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史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于1962年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的成功经验之上所创立的。格申克龙将他所创立的后发优势定义为:后发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其地位所导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国家同样能够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后发优势指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利用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把国际国内有利的发展因素同自身发展优势相结合,跳过某些传统的经济发展阶段,使其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赶上甚至超过一定水平,达到超常规发展。

跨越式发展与后发优势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后发优势不等于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只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世界上落后国家和地区依然很多, 它们都没有能够跨越式发展起来。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寻找、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 创造并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的就业现状

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的就业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如就业总量的持续性增加,就业结构有所优化,就业途径得以扩展等。但是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经过分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认为民族八省区的就业趋势是较为乐观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形式也呈现出了关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近10年的就业总人数逐年增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一)就业总人数逐年增多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近十年间,民族八省区的总就业人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总就业人口10126.04万人逐年增加到2015年的11286.25万人。2015年年末实现就业人数达到11286.25万人,比上年净增110.49万人。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总就业人口有所增加,整体就业形势呈现出乐观景象。

(二)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水平是支撑该地区发展的最重要的禀赋之一。一方面,人口的数量及集聚程度是决定本地市场大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根据普查数据计算,6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民族八省区人口合计为8.06 年,较2000 年的6.96 年增加了1.1年,其中男性人口由7.52 年提高到 8.41 年,增加0.89年,女性人口由6.36年提高到7.68 年,提高1.32 年,可以看出民族八省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文盲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三)就业结构得到优化

民族地区以农牧为主,其就业人口传统上也主要分布于第一产业,特别是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农牧业、种植业是其最主要的从事行业。根据民族八省区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2006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民族地区的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的分配较之过去变得更加合理和均衡。

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存在的就业问题

上一节的分析表明,我国民族地区的就业状况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呈现出新的乐观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总趋势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就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持续偏大、就业结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等方面。

(一)就业压力持续偏大

民族地区劳动市场的劳动力总量大,但是对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在整个民族地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因此,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其次,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更加增加了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引发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性人才为主要需求,但是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新技术型人才需求之间不相匹配。最后,从整体来看,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偏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劳动者以从事的行业技术含量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样一种低端就业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困境。

(二)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低,是跨越式发展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及各地区选择的是重投资、重重化工业发展超战略,在这种战略下,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结果是就业不足。民族地区基于资本密集型优先发展的赶超思想影响很大,限制了对劳动力的吸纳。

此外,民族地区仍存在大量就业劳动力集中于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中,这为跨越式发展优化少数民族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技能、以及丰富劳动者就业渠道带来挑战。

(三)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就是指在民族地區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就业者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教育、能力、技能与全国平均人力资源水平存在差距。这就从主体上阻碍着民族地区就业的实现和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存在历史欠账,另外也是受到民族地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民族地区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就业者在职业水平上与汉族就业者存在差距。

五、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一)提高劳动者整体的素质技能

劳动力是生产中的唯一能动因素,突破人才约束,实现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是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和可持续条件。实现人力资源加速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超常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人才,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发展多层次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缓解民族地区人才不足、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二)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发展民族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多种经营作为首要途径,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长期缺乏对农产品的精加工,没有很好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增值,应该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延长农牧产品的产业链,做大做精农牧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切实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就业吸附力。

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旅游资源,这对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充分就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就要充分拓展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载体容量

近年来,随着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改革,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下调,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的就业人数随之下降,因此,要支持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技术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民族地区现有的资金雄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其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发展深加工产业,切实促进产业一条龙发展,为民族地区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 [日]速水佑次郎编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李周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016.2重印).

[2]邓光奇. 西部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牟本理.论我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J].民族研究,2003(06):1-10+106.

[4]邓光奇.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N]. 中国民族报,2003-04-22(003).

[5]陈志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2):8-13.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就业问题民族地区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