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广的师承、学侣及弟子

2018-08-06王超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朱熹

摘要:辅广是吕祖谦、朱熹的弟子,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对朱子十分尊崇,一生服膺程朱理学;他交游广泛,有许多同辈、晚辈学者同他一起切磋交流,精研学术,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辅万、张洽与魏了翁;辅广作为朱熹的传人之一,曾建传贻学院,教授一方,弟子中著名的有董槐與余端臣,经过弟子门人的传承与发扬,将朱子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辅广;朱熹;师承

辅广,字汉卿,号潜庵,世称传贻先生,祖籍赵州庆源(今河北省赵县)。金人南侵之时,辅广之父辅逵隶属于杨和、王沂帐下,在抗金战争中屡立军功,累迁至左武大夫邵州防御使,后知泰州,颇有政绩,时人以能吏称之。辅逵晚年定居在崇德(今浙江桐乡),辅家后人遂以崇德人自居。辅逵有四子,辅广为其第二个儿子。辅广因父功而袭授保义郎,后转忠训郎。他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得中。师承方面,他先师从吕祖谦,后又问学于朱熹,他一生恪守师说,认为“道理无空缺处,亦无间断时。一有空缺间断,便欠少了。”[1]2055他认为抽象的道理是一切事物的主宰,而这个“道理”就在人心之中,是人所固有的“理义之心”。辅广晚年在崇德修建传贻书院,开始收徒讲学,因此他的学说被其弟子广泛的传播于浙、闽一带。辅广一生著述宏富,有《语孟学庸答问》、《四书纂疏》、《六经集解》、《诗童子问》、《通鉴集义》、《潜庵新录》、《师训篇》等,可惜均已佚失,于今不传。

一、辅广的师承

《宋元学案·潜庵学案》载辅广“漕举四试不第,始从吕成公游。已问学于朱文公,留三月而后返。”[1]2053由此知辅广曾先后向吕祖谦、与朱熹求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为浙东金华学派创始人。宋孝宗隆兴年间进士,曾任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吕祖谦出身名门望族,家中藏有大量文献资料,吕祖谦广泛地阅览这些资料,从而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大家,与张栻、朱熹并成为 “东南三贤”。吕祖谦曾作为中间人,邀请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到鹅湖相会,讨论学术异同,这也就是对中国思想史有着巨大影响的“鹅湖之会”。吕祖谦十分重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他本人曾参与编纂《徽宗皇帝实录》、《宋文卷》,还与朱熹一起编著了《近思录》,除此外,他本人著有《东莱文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东莱师说》等。朱熹曾在《答辅汉卿》中称赞辅广说:“汉卿身在都城俗学声利场中,而能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能味,虽向来金华同门之士,亦鲜有见其比者。”[2]2839朱熹在这封信中,夸赞辅广能够洁身自好,不同于流俗,是吕祖谦门人之中的佼佼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考亭、紫阳,后世尊称其为朱子。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县)。早年拜同乡李桐为师,李桐师事罗从彦,罗从彦师事二程弟子杨时,因而朱熹为二程四传弟子。朱熹长期在福建崇安、建阳之地讲学,因此传统将他的学派称作“闽学”。朱熹早年泛滥词章,出入佛老,问学于李桐后,归心于道学,经过对各家学说的融会贯通,成为理学的集成大成者。朱熹的学问极其渊博,著作等身,他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使四书的地位逐渐高于五经,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士子的必读书目,对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等影响深远。除了上面所说的《四书章句集注》外,还有《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太极解义》、《西铭解义》等,另有《朱文公文集》一百二十卷。 根据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年谱长编》考证,朱熹和辅广是在绍熙五年(1194)临安相遇,这次相见朱熹对辅广的印象很好,多年以后朱熹在与吕祖俭的信中还提及此事,朱熹在信中说:“今日辅汉卿忽来,甚不易渠能自拔,向在临安相聚,见伯恭旧徒无及之者,说话尽有头绪,好商量,非德章诸人之比也。”[2]2243-2244庆元党禁之时,朱熹回到福建武夷山,筑武夷精舍讲学,辅广负笈从学三月之久,学问由此更为精进。庆元党禁时期,是朱熹一生最为低落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朱熹的许多弟子都与朱熹划清了关系,可是辅广依旧前来问学,给处于低谷时期的朱熹很大的安慰,由此可见,二人师徒感情颇深。

二、辅广的学侣

辅广先求学于吕祖谦,后问学于朱熹,二人都有大量的门人弟子,因而辅广学侣较多,根据《宋元学案》所载,主要有辅万、张洽、魏了翁。

辅万,是辅广的从弟,也师事朱熹,辅广与辅万二人既为兄弟,又为同门,因此二人之间有较多的机会交流,因此《宋元学案》将辅万列在了辅广学侣的首位。

张洽(1160-1237),字元德,清江人。他少年时就十分聪慧,后来问学于朱熹,和辅广为同门。当时社会上正流行社仓法,张洽于是向县里申请,从常平仓贷米,在乡里建立社仓,惠及当地百姓,为乡人所重。后来袁甫任江东提刑,招张洽为白鹿书院山长,张洽说:“是先师之迹也,其可辞!”[1]2259张洽同辅广一样,一生信服朱熹之学,对朱熹十分尊敬,他的著作有《春秋集注》、《春秋集传》等。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与真德秀齐名。他于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授为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常、武学博士、试学士院,后因反对韩侂胄用兵,为韩侂胄所不容,以校书郎外放为嘉定知府。端平元年(1234),魏了翁以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督事京湖军马,位列宰执。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去世,赠太师,谥文靖。魏了翁生平撰述颇多,有《九经要义》263卷,《鹤山全集》109卷,另外还有《经外杂抄》、《古今考》等书。魏了翁在《鹤山集》中曾谈及自己与辅广之间的交往。他说:“开禧中,余始识汉卿于都城。汉卿从朱文公最久,尽得公生平言语文字。每过余,相与熟复诵味,辄移晷弗去。余既补外,汉卿悉举以相畀。”[1]2651由此可见,魏了翁和辅广相识于临安,而且通过辅广对朱熹之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辅广去世后,魏了翁表达了对辅广深切的悼念,他说:“亡友辅汉卿,端方而沈硕,文公深所许与。” [1]2651这也表现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辅广的弟子

辅广讲学多年,门下弟子众多,较为著名的有董槐和余端臣二人。

董槐(—1262),字庭植,濠州人(今安徽省凤阳县)。年少时喜欢谈论用兵,为人慷慨豪迈,自比于诸葛亮和周瑜。后来,他的父亲很生气,批评他不踏实求学,爱说大话。董槐感到十分惭愧,便一改往常,向永嘉叶师雍求学。后来听说辅广是朱熹的弟子,也在收徒讲学,因此投入辅广门下,跟随辅广钻研学问。董槐自嘉定年间考中进士以后,历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在视察当地赋税上交情况时,董槐发现当地的吏员经常侵吞赋税,十分震怒,告诫诸吏员曰:“吾涖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于是当地吏员震恐,都表示愿意改过自新。董槐为政,急民所急,所在多有善政。后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同知院事、参知政事,后因弹劾丁大全而为丁大全不容,被其驱逐。景定三年(1262),卒于家中。

余端臣,生卒年不详,字正军,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经通毛氏《诗》,为辅广弟子,学者称之为讷庵先生。余端臣的再传弟子黄震曾为余端臣的夫人作过墓志铭,在《余夫人墓志铭》中,黄震说:“庆元府旧有讷庵先生余君以经学教授闾里,从之者数百人,后多出为名卿才士。余生也晚,犹幸得师其门人宗学谕王公贯道,因亦得窃闻先生绪论。”[3]2505由此可知,余端臣教授乡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弟子,其中王文贯为其众多弟子之中的翘楚。王文贯的弟子中有晚宋著名的学者黄震,而黄震为东发学派的创始人,对浙东学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余端臣他上继辅广接续朱子,下开王文贯至黄震,成为四明朱子学传承的中间人物,对朱子学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 (宋)黄震撰,张伟编.黄震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超(1991 —),男 ,江苏徐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朱熹
朱熹“撤广告”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春日
朱熹“撤广告”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是个吝啬鬼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熹待客吃小米粥
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