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止修心 方得智慧

2018-08-04

醒狮国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凡夫菩提定力

讲记

修行七要: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是智慧,知道明道。大学的核心修为一个字“止”,人最大的业障就是不知止,不知道放下、舍得、安住。知止,才能去贪心、妄心、痴心。当下人的欲望被打开,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吃喝拉撒名食睡,很多人热衷竞争、贪婪,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见利忘义。贪官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知止,不知足。迷恋权势,为了攀爬更高官位,工于心计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的地方为了竞争一个小小的村官,厚黑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贪官贪财、好色、好名、好利,攫取财富的手段五花八门,被抓获的贪官家中经常存放大量现金、美元、珠宝、名表、古董、瓷器、名画、玉器等。美女美色更是贪官的一大特色,几乎90%的贪官都与情色有关,甚至有的情色糜烂,荒淫无度,日日宴欢。不知止的人,总是焦躁、挣扎、执着、占有。

为了外物不停奔波尘劳,为了七情六欲身心疲累,很难淡定从容。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知止,就是安顿,就是安心。知止就是不执着,就是看破看淡。河南有个400年13代连续兴旺发达的大家族:河洛康家。富甲天下,物流天下。祖训:留馀。其要义就是知止知足、放下。知止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留有余地,后退一步,忍让一分。“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河洛康家告诫历代子孙,不可巧取豪夺,更不可机关算尽,要厚道存善,凡事不可十全十美,天道忌盈。

知止才能有定力。

定心、定性,如如不动。失去定力,人心浮躁,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佛家讲戒定慧,奉持戒律,克己省治,才能生定力。戒律就是知止,就是心戒、如今人们整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追逐名闻利养,很难安静很难淡定,比较浮躁、焦虑、焦躁、烦恼。心,不断攀援,打尘劳说妄语,没有一刻消停,精气神不断丧失。都是因为内心没有摄受,没有戒律,没有止学智慧,信马由缰,心生忐忑。

正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长老向佛陀释迦牟尼发问:世尊,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大恩上师佛陀,人生如何安住?如何生如如不动之定力?如何安顿灵魂?如何修行自己?如何降伏自己贪嗔痴慢疑的凡夫庸俗之心呢?佛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佛陀直指道性当下棒喝道:只要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心,就可以降妖伏魔降龙伏虎,就可以安心,生如去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定力。就是知止,就是克己复礼。凡夫总是驰骋田猎让人心发狂,一切圣贤都会时刻观照内心,持戒、克己、反省,破我执贪妄,才能恬淡从容。有的人做人总是脚踏两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不满足,心生抱怨烦恼,就是因为内心没有定,心海没有定海神针,欲望的大海上波澜起伏。总是外求,而不是内求,克制自己的分别心,执着心,才能逐渐安住,心生根,根深蒂固,道心充满,如如不动。

定而后能静,定性方能静心。

一切法都是以修学静功为基础,离开宁静安静去修行,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离开静法的修心都是外道,真正的根本智都是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法归一,一是真如是法身是静水流深。人,为什么总是躁动,总是不安呢?因为二,分别心,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亲疏远近来取舍来决定利害成败得失,所以心生焦虑,生二心,攀缘心,痴心妄想,一旦如此肆虐,心就是失去寂静、安定,心潮起伏。佛说,一切法皆是不二法门,无有分别。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都是分别心作怪。世间一切无有分别,都是妄言,言语道断。

静而后能安,寂静才能生安定,心安理得。

安心最难,凡夫总是心思焦虑。“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为了生计,人总是奔波,少有安定、安稳、安心的时刻。太上隐者在诗中说自己,“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漫步山野,闲适信步,参天大树,流淌的山涧,渴了饮水,饿了吃山果,累了倒在大石上高枕无忧的睡觉,一定是自然醒。时光总是时缓时急,日升日落,没有上了发条的钟表,没有催命逼债的恶吏,冬去春来,不知是何年月,不知是什么妖魔在主宰人间世故。心安,天地自然宽。

安而后能虑。安定自在的心生定解,深思维。

精微的洞见,是禅定的般若。古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深度的安定,心灵的寂静,才能生远虑、究竟思维,否则只是焦虑、忧虑而已。如此觉知才能预见事务的变化,成为先知先觉者。张良张子房的内心修为很深,总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楚汉战争中,尤其鸿门宴那样高度警惕,随时生命危险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定力,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虎口逃生的刘邦,在智慧谋略第一的张良辅佐下,才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取得天下。人,没有思维、思想、思考是不可能的,只是心境到底思考什么?正见什么?这就是深思维,安定恬淡的心,生智慧莲花。越是躁动,越是生出馊主意,越是沉定,越是智慧涌现。

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道!证得般若。

得根本智,无师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得道,人间宇宙大道,为天地立心的道。得仁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得初心、道性,回归自然。转凡为圣,破迷开悟,得见宇宙大光明、大圆满。

儒家修行七要是儒家士子修行的内在智慧。蒲益大师对本节的解读最为精道:“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體。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一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与此处参看。大佛顶经云。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知止之谓也。此中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获二殊胜故。”蕅益大师直指心法,知是善巧方便,是大幻网,是不生不灭的菩提。外境尘境扰乱不了定心,心如定,境随心转。内心没有任何喘息、任何烦忧,一片寂静,五蕴皆空,才是真静,才是真安,烦恼寂灭。一妄念不升起,才是证悟方是究竟般若。

猜你喜欢

凡夫菩提定力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菩提心》创作随想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某些教师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某些作家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菩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