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家英与毛岸英的一段师生情

2018-08-04曾自

文萃报·周五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陈伯达毛岸英中宣部

曾自

毛岸英系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8岁。鲜为人知的是,毛岸英1946年从苏联回国至牺牲近5年间,和田家英既是师生,又是挚友。

田家英何以成为毛岸英老师

毛岸英于1946年初回国,组织安排他在中宣部搞俄文翻译。那时田家英也在中宣部,帮胡乔木和陈伯达收集整理资料。至于田家英给岸英当老师,人们普遍认为不会是毛泽东亲自点将,更不像是有人推荐的。田家英当时只是中宣部一名普通干部,和毛泽东没有那么近熟的关系。事实应该是,毛泽东让陈伯达教毛岸英,但熟悉陈伯达的人都知道,他的逻辑思维强,文筆好,就是手懒,既不用功,也不刻苦,靠聪明。陈伯达的福建官话说得很难懂,正式场合他讲5分钟的话都困难。最重要的是他素不爱管闲事,一心只在修书上。

陈伯达对田家英很了解。田家英传统文化功底好,19岁在马列学院当教员,擅于表达。且田家英和毛岸英关系又好,陈伯达把毛泽东交代的这项任务交给田家英,是顺理成章的。

朱老总的秘书何均,也是田家英的终生好友,他曾回忆:田家英给毛岸英当老师,非常尽职。他将中国历史和语文糅合在一起,按历史时间进程循序渐进地讲授。他还要求毛岸英背诵经典古诗文,并严格检查。

田家英送毛岸英一个座右铭

1995年,史敬棠(曾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从“文化大革命”被查封的书籍中找到一封毛岸英1948年写给他的亲笔信。

从毛岸英写给史敬棠的这封信,可以看到他的文史知识、国文水平进步之快,是足以令人惊讶的。

杨开慧牺牲时,毛岸英年仅8岁。到1936年组织上送他和毛岸青去苏联时,他14岁。中间6年的时间,有5年是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度过的。毛岸英在中国基本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教育。1936年至1946年,他在苏联生活了近10年,这个在异国成长的青年,中文基础很差。但回国不到三年,就能用中文流畅地给朋友写信,且灵活运用成语典故。

这封珍贵的书信中,毛岸英曾以“跛鳖千里”一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此话来自于田家英讲授的《荀子·修身篇》:“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意思是跛脚的鳖,虽然走得不快,但只要一直不停,也能远行千里……为了鞭策自己永不停步地进取,毛岸英用“跛鳖”的谐音给自己取名“波别”,愿学远行千里的“跛鳖”,虽鲁钝,只要努力,终有所成。

后来,田家英又送他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别人一遍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果能如此,即使笨人也会变为聪明人;即使弱者也会变为强者。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而不再以含有更多自我意识的“跛鳖千里”为座右铭了。

从第一个“座右铭”到第二个“座右铭”,可以说,毛岸英的精神境界发生了一次飞跃。如果说前一个“座右铭”,反映了毛岸英坚信自己只要百折不挠,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那么后一个“座右铭”,则不仅反映了他的坚韧的毅力,还反映出他觉悟到努力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开始新起点。

猜你喜欢

陈伯达毛岸英中宣部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迟暮之年的周扬与陈伯达
《陈伯达传》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我所经历的“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及平反
我所经历的“中宣部阎王殿”冤案及平反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毛岸英修改《国际歌》
赤子情怀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的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