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月河:曾被王岐山称为“知音”

2018-08-04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51期
关键词:二月河摄氏王岐山

书虫子

因父母工作很忙,儿时的凌解放常被独自留在家里,或寄宿亲友、同学家。他不受拘束的性格从小就表现得很明显——上课从来都坐不住,字写得缺胳膊少腿,放了学就跑到河边摸鱼抓螃蟹。不过,他对看小说很有耐心,大部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都读完了。那时他并没打算当个作家,只是幻想着有一天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机会确实来了。1968年,在被红卫兵连续抄了3次家后,高中毕业的凌解放参军去了山西太原,成了一名工程兵。

1968年,凌解放跟着部队到达大同时,当地已经开始下雪。“煤井下面是恒温,不管冬天夏天都是摄氏16度,但井上很冷,零下摄氏二三十度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井上井下温差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我那时年轻,不懂得保养,在井下累出一身汗,打着赤膊在风筒里吹凉,穿上潮湿的棉衣回到井上,又冻得直打哆嗦。”二月河对记者说,自己就这样得了气管炎。年轻时,他一度以为已经痊愈,没想到年老了,病又找回来了。以前写书时,咳得厉害了甚至会吐血。

尽管条件艰苦,但凌解放没忘了看书。半夜里,他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毛主席著作。地上的报纸,甚至一片台历,他也要捡起来看看。就这样,他被调到团里当了通讯员,负责办黑板报,一篇通讯还上了《解放军报》。部队换防辽宁时,为轻装和“破四旧”,要把书全烧了。凌解放偷偷从火堆里扒出《辞海》《莱蒙托夫诗选》。后来,他干脆到驻地农村找书。《二十四史》成为他的日常读物。好不容易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要,他连夜抄了半本。

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

1978年,凌解放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干事。当每天的工作变成打开水、拿报纸、接电话、喝茶看报时,他又坐不住了,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一直热爱的《红楼梦》。1982年,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的凌解放到上海参加研讨会,听到有学者感叹没有文学作品表现康熙的文治武功,37岁的他当即表态:“我来写!”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4年,凌解放走上了“帝王小说”写作之路。那些日子,凌解放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晚饭后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他再起来写作。他曾说:“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邻居们经常看到,有时候凌晨两三点了,对面凌解放的书房里的灯光还亮着。

写完《康熙大帝》时,凌解放过度疲劳,头发大块大块地脱落。就这样,他以1年1卷4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将中国的历史晚霞画卷,活色生香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二月河”这个笔名也变得广为人知。

二月河还是南阳市委宣传部干事时,领导批评他用公家稿纸干私活,他回应道,顶多只用了30本。出名后,他在大学里讲起那位领导因贪污被判刑12年,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他判刑,不能证明我正确。他批评是对的,我的确是出于无奈才占这点便宜。”

王岐山的“知音”

当二月河回忆起2014年3月7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会议,他对记者说:“当时,自己是从历史角度谈了反腐倡廉的问题。”

在会议上,二月河对王岐山说:“《二十四史》我读完了。说实话,没有哪一个时期有我们今天的反腐力度,这恢复了老百姓对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我写的书里有雍正的反腐内容,我对历史上的反腐有一些认识,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把古今清廉之士的故事编成教科书。”王岐山则用“知音”作为回应:“二月河的意思我听懂了,因为我了解他,比他了解我多。他写的‘帝王系列’我認真看了。看了他的书,就能读懂他。知音是什么,知音是通过听音乐就能听懂作曲人想要表达什么。”

二月河对记者说:“王岐山在我眼里是反腐英雄。我们没太多私人交往,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意志;从历史到现实的宏观角度上,我看到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可以说是压在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身上很重的问题。这样的事情,不是两三年、两三个人就能做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综合《环球人物》《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二月河摄氏王岐山
二月河自修止谤
自修止谤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备受瞩目
热浪侵袭
王岐山来到云南代表团
谁去买早餐
二月河拒做官
二月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