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淑女道德观的崩溃

2018-07-31袁敏敏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观

袁敏敏

摘 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南方社会,美国内战爆发后,社会机制运行的是以家庭为中心和以父权制为特征的种植园经济。福克纳通过对诸多细节的描写以及对主人公艾米丽的隐喻,展现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阶级。本文从作品中勾勒了艾米丽的一生,从她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和爱情观进行分析,呈现了曾经根深蒂固的淑女道德观的消逝。艾米丽的一生,代表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也是自我意识导致的抗争与毁灭。整部作品体现出艾米丽这个悲剧性格的象征意义,是对艾米丽的深深同情和哀怜。

关键词 贵族阶级 道德观 悲剧性格 象征意义

1 永恒的爱情故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上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阴森恐怖却又发人深省。美国内战爆发,标志着新工业时代的到来,但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还没有完全瓦解。故事的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是南方小镇上的贵族后裔,从小生活在戒备森严的门第观念和清教文化环境中,一个生活在旧制度下并被父亲过分保护的大家闺秀艾米丽,直到30岁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是高傲和执拗让她拒绝改变。后来一个在镇上修路的北方佬荷默·伯隆闯入了她封闭的内心,巴隆是活泼的自由的北方工人,骨子里向往自由不受羁绊,不喜欢婚姻约束,天性自主随性。后来,荷默离群索居,消失的无影无踪,艾米丽又无奈地回归到她原来的生活,过着深居简出和鹤立独行的生活。等到艾米丽去世后,人们进入她的房间才惊奇地发现荷默的尸体和同床枕边的艾米丽,艾米丽用她独特的方式留下了她的心上人。这部小说描写了典型的社会冲突:艾米丽小姐与全镇人的冲突,也是新旧两个时代中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冲突;同时,小说体现了群体矛盾:艾米丽小姐是旧贵族的代表和化身,足不出户并且踽踽独行,矛盾无法化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她并没有意识到南方贵族正日益退步与衰亡。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这朵玫瑰花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艾米丽的生活本该是充满浪漫瑰丽色彩的,但现实生活中她就像一朵被挤压在传统旧制度和新兴工业文明的夹缝中的柔弱的小玫瑰花,不能尽情绽放,临近凋零枯萎。我们可以幻想到作者手持娇艳的玫瑰花站立在艾米丽小姐的坟墓前,为她默默祝福与祈祷。送她玫瑰花的,除了她父亲、荷默·伯隆、小镇居民,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在心中为艾米丽哀挽叹息的路人。或许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压抑了正常的人性,却依然压抑不了对人性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爱在她的生命里穿梭而过,她伸出双手,努力地想要抓牢它拥有它,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2 《献给艾米麗的玫瑰》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作品中的一部经典短篇悲剧爱情小说,福克纳在创作小说的情节时运用了丰富而细致的象征手法,揭示出南方传统守旧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新时代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先进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抵抗,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心中丰富而复杂的南方情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人公艾米丽是福克纳刻画的南方女性代表人物,小说一开始描写艾米丽之死,全镇人都去送丧,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一种被社会接受和认同的美国南方旧传统价值观念的逝去和终结;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不顾一切反对坚持与北方的工头荷默交往,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勇敢无畏的浪漫爱情,象征着不屈不饶地追求幸福的高尚情怀和个性美;最终艾米丽残酷地杀死心上人并将其深藏在卧室里直至自己生命结束,此时艾米丽象征着一个内心冷酷无情的“贵族杀手”。艾米丽的父亲是传统道德观念最强有力的象征,坚守旧传统,抵制进步与改变,在一定意义上是艾米莉痛苦和悲剧生活的直接造就者。荷默是整个作品的转折点,象征着充满生机和新鲜活力的北方工业文化,新兴的文化力量有着令人着迷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的出现使艾米丽的爱情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预示着旧南方的传统道德观念必定会被代替。玫瑰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幸福、爱情和一切美好事物,虽然自始至终这朵“玫瑰”都没有出现,却象征着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依恋。艾米丽住的房子光线昏暗,长期封存毫无生气,破旧的房子象征着贵族家庭经历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后失去光泽的落魄,也象征着罪恶、腐朽和没落的旧南方传统的终结与衰亡。

3 艾米丽悲剧性格的象征意义

3.1 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往往是读者感知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性格左右着人物的命运。艾米丽的性格,主要还是在于对爱情的追求与南方旧道德的束缚,压抑了她内心真正的自己。艾米丽是这种有性格冲突的女性,能唤起我们对旧道德压抑人性的共鸣和同情。

小说中的小镇居民沉浸于回忆辉煌的过去,他们心中迫切需要一尊传统化身的“偶像”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撑和慰藉,于是,这个小镇贵族的后裔——艾米丽小姐,便成为他们永远的“纪念碑”。对于艾米丽的高贵冷艳以及不和任何人深交的性格,小镇居民也深深理解。直到艾米丽去世,人们才得以踏入她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推开积满灰尘的窗,看着和她所护了四十多年的关于生命和爱的秘密。战争结束了,北方带着隆隆的机器的声音冲击着美国人的生活,人们开始向工业时代迈进。南方社会中传统的贵族势力就像艾米丽小姐居住的那所旧房子,破烂不堪却屹立不倒,虽然日益衰败,他们血液里根深蒂固着种族自我优越感并用高傲的目光看待比他们阶级势力薄弱的群体。艾米丽小姐执拗的行为是当时南方传统社会的代表,她拒绝交税,不承认时间的流动,拒绝放弃父亲的遗骸,并为了永远得到她的心爱之人而杀了他,并同床共枕四十多年。

作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艾米丽小姐的病态行为与性格缺陷,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她是战后传统南方没败势力的代表。她的病态是整个南方社会病态的放大。所以这部小说极具时代意义,用哥特式的手法,特殊的视角和时空自由穿梭的独特方式写出了艾米丽的宿命以及整个南方社会的普遍心理——对旧传统的固执坚守和冥顽不灵。

福克纳描绘的美国南方社会里清教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它基至“比清教徒的新英格兰更为清教化。”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一度盛行骑士精神和淑女风范,在种植园经济和父权制辉煌的时期,“淑女形象”作为女性追求的贤淑的气质风范和行为规范。封建等级制度消亡之后,种植园主昔日的威严和荣耀一去不复返,但其残留的陈规旧习的余辉还影响着当时的南方人,他们的精神生活与客观世界、思想与时代严重脱节。爱米丽就是这种人物形象的显著代表,她始终生活在别人的光辉和影子之下。父亲在世时,她躲闪在其身后,父亲蛮横地挥动马鞭,驱赶走了所有爱慕他女儿向他提亲的人;父亲去世后,艾米丽便成了南方传统价值体系下的“完美”缩影。她从未掌握过自己的真实命运,也从未想过要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虽然好不容易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对象,却在镇上居民和亲友的强力干涉下无果而终。

爱米丽是南方传统价值观念下的成品,集中体现了陈旧、愚昧、落后的传统势力,她始终坚守着南方传统价值观念:她住着破烂不堪的大木屋,却岿然独存、执拗不驯。她极度偏爱旧事物,用褪了色的墨水和古老的信纸给市政府官员写信;家里用来蒙家具的皮革都断裂了;家里雇佣的仆人也都老態龙钟……艾米丽的性格在父权制和传统价值观的压制下被扭曲到无所追求,把生命与死亡混为一谈,这样的古怪行为导致了其灭亡的必然性。

3.2 淑女道德观的崩溃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小姐始终是一个传统的代表和旧时代的化身,出生在令人向往的格里尔生家族,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南方淑女”,成为镇上居民心中的偶像,人们十分景仰这样一个在传统民俗文化环境中成长并一生努力恪守清规戒律及忠实践行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南方淑女。小说开篇讲述艾米丽之死,让读者心生悬念,接着作者开始讲述爱米丽的一生尤其从她的女性特征的转变来分析爱米丽的命运根源。年幼时,艾米丽是一个纯情怀春的少女,身材苗条,亭亭玉立,经常穿着白衣站在她父亲身后;父亲死后,艾米丽变得看上去有几分凄惨肃穆。直到人们对爱米丽的婚姻期待成为幻影,婚姻失败后的艾米丽是个削肩细腰的柔弱女子,一双深陷的眼睛黯淡无光,显得更加清瘦,人们在她楼下的窗口见到她就像神盒中的一个偶像躯干,了无生气。纳税事件中爱米丽给人的印象是冷酷无情,在我们最后一次见到爱米丽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在福克纳笔下,爱米丽虽被人尊称为“小姐”,但事实上艾米丽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女性特征。正如书中所描述:“她就那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癖夸张。”艾米丽的女性特征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她的性格在心灵和社会的磨练中不断得到冲击。

艾米丽的不幸是命中注定的,她出生在一个父亲强权、专制和武断的家庭,作为一个传统的女人是她的职责。她的父亲是一个封建专制族长,他把所有的追求者都赶走了。在他的眼里,这个家庭的名声比他女儿的幸福更重要。艾米丽遗传了很多父亲的特征,顽固自守,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艾米丽也曾鼓起勇气想要冲破压抑得让她喘不过气来的成规旧矩,可是父亲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影响和压迫了艾米丽的一生,让她无以反抗,福克纳笔下所刻画的正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女性内心深处痛彻心扉的呐喊。少女时期,艾米丽温婉可人,拥有宛如天使的淑女形象,艾米丽从小就受到父权制和门第观念的灌输,成长在父亲给她设置好的模式之中。父亲认为对她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她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影响,然而这样的保护伞却像一座沉重的精神之塔,笼罩着艾米丽的全部生活,使她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严重阻碍她的人格向常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由于其社会化过程的中断,艾米丽的成长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呈畸形状态。她无法建立自己正常的人格,无法摆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艾米丽的少女时代本该是天真浪漫和无限美好,却因为要屈从于父亲的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变得单调而无趣。她犹如一朵孤傲的玫瑰花,内心深处充满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无奈在长期的压抑和挣扎过程中,变得日益凋零。尽管艾米丽憎恨父亲剥夺了她爱的权利,但她仍然把他视为保护者。她的生活受制于父亲,父亲死去时,三十岁的艾米丽已经过惯了这种落寞、腐朽、陈旧、暗淡消沉和没有生机的日子。父亲性格中的固执、疯狂和偏激也毫无保留的遗传给了艾米丽。正是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导致了她这样的性格,永远是矛盾的。艾米丽的爱是徒劳的,因为她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失去了她原有的优雅、文静和心地善良的淑女特征。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都是作为爱情的依附物而存在,她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忠于爱情,忠于男性,在爱情的伟大中展示自己,而无自己相对于男性独立存在的性格”。她尝试追寻爱情,却遭世俗冷眼相对和爱人离弃。妇女们迫使浸礼会的牧师去拜访艾米丽,想劝阻她与伯隆交往,艾米丽不听。艾米丽试图摆脱阶级对她的束缚和压迫,摆脱自己所谓的“南方淑女”的形象,勇敢地追求自己应有的幸福。艾米丽的抗争是倔强而无声的,她毅然决定杀死荷默,与爱人的尸体同床共枕直到自己生命结束,用一生的孤傲空守住了心中虚幻的“玫瑰新房”,这是她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她的这种极端的反抗行为是对小镇居民的一种无声控诉,是对自己在父亲“保护”下度过的少女时光的一种深情哭诉,是对这个带给她无穷无尽伤害的社会的一种强烈抗议。艾米丽这种不合身份的做法,引起了当时固守旧道德观念的守旧派的非议和嘲讽,他们纷纷议论在极度悲哀的笼罩之下,来自贵族家庭的淑女也应保持高尚和优雅。爱米丽的消亡,是伴随其淑女形象逐步消逝的过程,也是南方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消亡的过程。

4 结语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一个旧时代的没落,通过艾米丽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艾米丽从高傲的淑女一步步走向堕落和死亡,也见证了旧南方贵族的衰落,爱米丽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的女性意识在长期压抑后得以苏醒,却带给她无尽的痛苦和伤害,其女性特征的畸变过程也让读者为其怜悯惋惜,同时也发人深省的是多么恶劣的社会形态才会让她的心灵遭受如此的扭曲并丧失其本性。落后的南方文化在文明的现代化社会面前必然崩溃,文明终会取代野蛮,进步定会战胜落后,社会的良性发展是不可抗拒的。爱米丽的悲剧标志着南方传统习俗文化的终结和瓦解,也喻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和到来。

参考文献

[1] 陈敏.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的悲剧意义[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3-45.

[3] 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2:23.

[4] 施安全.文学视域中美国南方种植园家族的没落——解读《喧嚣与骚动》及《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威廉Y尭?四?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1.

[6] 朱慧.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女性主义角度.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

猜你喜欢

道德观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浅谈《汤姆·琼斯》中人物的道德观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