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信仰者》导演杨虎:为民族英雄树价值标杆

2018-07-31王宇菁

中国名牌 2018年7期
关键词:方志敏信仰红军

王宇菁

“七一”前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弋阳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出品的电影《信仰者》在京举办了“以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口碑专场活动。活动期间,导演杨虎接受了《中国名牌》专访,畅谈拍摄影片的有关思考。

Q:影片中的方志敏,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

A:方志敏是一个军事家,红军时期的高级将领,曾任闽浙赣省苏区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同时,他才华横溢,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并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向当地的群众宣传新思想。他在1924年完成的白话小说《谋事》,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有魅力的人物。

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一定对方志敏作为一名红军时期高级将领在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很了解,他任主帅的几场战役的战略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1934年,由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近1万人的红十军团被蒋介石派出的近20万人的国民黨军队追击包围,战况惨烈,却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敌军

注意力,让中央红军最后安全冲出包围。被捕入狱后的方志敏,实践了“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彰显了信仰的力量。

我们选择的演员黄少祺,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入木三分,这是基于演员本身对这一民族英雄的事迹了解。《信仰者》这个片子里用了几张方志敏的真实照片,是美国人拍摄的。从很多角度看,如今诠释他的演员黄少祺与方志敏非常相像。

Q: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手法的关系?

A:要用当代视点去回顾历史,整体采用“大事真实、小事不拘”的拍摄手法来体现。影片中展现的是80余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见证的机会,都不在方志敏的身边,但可以从一些回忆录中捕捉内容去揣摩人物。

我们有一个片段,方志敏在监狱中与胡逸民相遇了。真实历史中,胡逸民是国民党元老人物之一,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等职,由于与蒋介石政见不同,后来被关进了自己建造的监狱。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也与方志敏心心相惜,成为方志敏手稿《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的传递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志敏被关押的监狱里,竟然有十个人都曾为其服务,但他们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均被方志敏的信仰、人格魅力所吸引和打动,所以才有后来方志敏最后留下的文稿,被几位相识相知带出了监狱的结局。

为了追求历史真实感,我们在拍摄江西苏维埃地区的时候,就在江西一些山区、老宅内取景。历史遗存下来的一些物件,包括方志敏的办公室、苏维埃驻地,都是用的实景。所以影片中呈现的这个地方,就是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广场、办公室等都是很好的情景再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选择了山间去拍摄,稻田中的土地生产等劳动场景也得到了还原。

Q: 如何让观影人群深刻认知信仰的力量?

A:国力昌盛,让现在的中国人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国度中,不受战乱侵扰。但这个太平的国家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有十八九岁的,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曾如此渴望着打破旧世界,改变国家命运。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们现在才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和年轻人应该去接触一些历史,能使他们快速成熟起来。

我们的片子所做的,就是真诚地还原历史,呈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影片中有一个军团长寻淮洲,他21岁当军团长、22岁牺牲,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带兵打仗。这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们,愿意为了心中的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你可以砍下我们的头颅,但是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掷地有声地反映了革命者的信念。如果他们活着,应该是目前90后、00后们的太爷爷、太奶奶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认为,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追忆这段历史,理解革命者、奋斗者所开创美好世界的不易,并在这种逻辑关系下构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Q:目前专门讲述红十军团的片子并不多,您觉得片子最有意义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李大钊写就《青春中国》,方志敏写了《可爱的中国》,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把这三个往那一罗列,共产党人的初心,就体现出来了。现在我们反复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什么呢?这要从共产党的历史中去找寻,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影片中体现了信仰环环相扣的脉络,就是心系人民的国之大爱。

从电影从业者角度看,我们应该给国家多留一些历史的真实影响。目前看来,表现红十军团的影片并不多,我们的片子是很好的补充。具体拍摄过程中,因为需要有实际的历史线索,需要找寻真实的生存情境,甚至可以说与考古还有一点相似。我们从遗物、标语中捕捉到很多人物脉络和关联细节。

影片中,红军师长胡天桃和国民党将领王耀武的一段对话,便是从王耀武回忆中所得的信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21师师长胡天桃在寒冬中衣衫褴缕、脚穿两只各异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瓷碗,与一身将校戎装的王耀武进行思想交锋。这位红军青年将领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震撼影响了王耀武此后的人生轨迹。

我认为,历史在前进,民族在繁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却不能复制。只有通过一批批革命先烈牺牲奉献、英勇奋斗,才能绘就出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一部部气势恢宏、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为民族脊梁般的英雄们树立起崇高的价值标杆。

猜你喜欢

方志敏信仰红军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论信仰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铁的信仰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