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搬家记

2018-07-30吴玲

就业与保障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会通西街大房子

文/吴玲

图/亚钧

从我懂事开始,搬家便是常事。我们住的房子都是向别人租的,为了生计,也不知搬了多少次家。那时母亲在织布厂,她就在厂附近的会通巷租了一间房子,一家三口人吃喝拉撒全部都挤在这间房子里(当年父亲在外地工作),厨房还是与房东一起用的。古巷深深,很窄又很长,从巷头走到巷尾,其间有好几个叉路口,不知路的人往往就找不到我的家。那年代大家反正都穷,没法子买什么车,出门一般都是走路。一到晚上很少出门,夜里路灯又很暗,走在巷子里很害怕,就一路哼着歌儿给自己壮胆。不过通政小学就在我家附近,我上学读书不用跑很多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巷给我童年带来许多烦恼与快乐。能拥有一间自己的住房,成了我儿时挥之不去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返家,我们也从会通巷搬到西街。家还是向别人租的,一间大房子放着两张床,我和弟弟睡小床。冬天天气冷,一条被又很薄,兄弟俩拔来拔去,就像拔萝卜一样,过不多久,硬是把里面的棉絮都弄成一团棉球了。后来,小弟和小妹又相继诞生了,房子就越来越不够住。厂领导见此状况,给母亲在厂里安排了两间宿舍,当时织布厂已从会通巷搬迁到西街了,这一住又是十几年。期间父亲分配在味精厂,我也结婚了。这一大家七八口人,两间房子哪里够住,小弟总是到外面和同学们一起睡。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厂里分配了一套公房,有六七十平方米,居然是三房一厅还带一间卫生间。拿到房子钥匙的当天,父亲别提有多高兴,他一口气跑回家来,一脸的皱褶写满幸福,把钥匙交给我,说晚上你先去住,等装修后,全家再搬进去。那时装修很简单,只是在厨房搭个煤灶就行,房子早就铺砖粉刷好的。母亲很封建,她说要看个良辰吉日,就图个全家平安,儿孙有利路(即有前途的意思)。那晚我就卷了条草席,自己一个人去新房睡。躺在新房子的地板上,我想,那感觉别人是不知道的,那滋味连做个梦都是香甜的。

过了几年,我弟弟也结婚了,房子又不够住。我只好又搬了一回家。那时我就想,这辈子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所以就拼命攒钱,每月省吃俭用,但一套房子要好几万,就是当时的廉价房也不便宜。想起老房子有着父辈蜗居生活的艰辛,想起老房子装着我童年渴盼的住房梦—— 梦见自己住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梦见大房子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梦不再是梦时,不禁有点儿心酸。

转眼进入21世纪,好年月不如好政策。企业效益好了,工人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几年,总算攒下了一些钱,我咬了咬牙,东挪西借,就在市区美食街买下一套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大房子。搬家那一天,望着新家,我的眼眶一片潮湿。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幸福,比起父辈我不用再四处租房、常常搬家了,我辈总算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猜你喜欢

会通西街大房子
大河会通
盖房子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河马的大房子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52平米的“大房子”
小房子变大房子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