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斯坦布尔印象

2018-07-27呜咦呜咦

南都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伊斯坦布尔浴室猫咪

呜咦呜咦

伊斯坦布尔的日与夜,有着不可说的秘密。

置身其中,这座城就如一台破旧又精密的庞大机器,将古罗马废墟的残败、清真寺群的神秘、博斯普鲁斯的从容不凡、大巴扎的烟火气……在扭曲的晨霭和此起彼伏的朝拜声中依次托出,过载的信息分分钟让你宕机。再遭遇一下每日例行公事的大塞车,恍惚之间让人不禁抛出经典三连: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嘛。

1481

白光透过有51个孔隙的圆形穹顶,洒在我脸上,无法分辨是天光还是人造。水滴从天而降,半晌,滴答。铜盆轻轻叩击着大理石板,半身赤裸的男侍浴师正在神情严肃地做着按摩前的准备工作。

我正仰面躺在加拉塔萨雷土耳其浴室 (Galatasaray Hamami)的暖室中心,一个方方正正的六角石台上。这个被称作“Gbekta”的石台约半米高,每条边容得下两人的样子。往上面一躺,脂肪就在高温石板上发出有力的滋滋声,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惊叫是不可避免的。呵,羞涩又敏感的肉体啊。

熟读金庸的朋友对描述古墓中的寒玉床不陌生,Gbekta刚好相反。据说土耳其本地人喜欢这样的高温(土耳其烤肉了解一下),在这个暖室,你先得充分出汗,再冲洗身体,为全身按摩做准备。不过,土耳其浴可爱之处在于,相比芬兰浴,它不打算把我塞进一个窒息的蒸气桑拿房(那简直就是地狱)。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跳下烤肉架,飞快地拧开饱经摩挲的黄铜水龙头,抓起有底纹的铜盆往身上潑水。

趿着木屐,我尽量克制地在浴室里打望,揣摩这个号称具有500年历史、贝尤鲁区最悠久的土耳其浴室有何玄妙。

相传,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在此地巡游,经过了一个茅舍,其主人正是威望颇高的苦行僧诗人俞巴巴(Gül Baba),曾追随巴耶济德二世的父亲出生入死。巴耶济德二世就问他有什么愿望还没实现。后者答道,希望这里有一个库里耶(Külliye,伊斯兰文化中的一个建筑概念,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建筑群),旁边有带圆顶的土耳其浴室,以及一个能世代传承的学校。

1481年,俞巴巴的愿望实现了,学校和土耳其浴室都建成了,浴室附近正是今天的加拉塔萨雷中学,而以前这个浴室也给学生提供了清晨沐浴之处。

这处建筑已于1965年翻新,除了明显的游客脸,你看不到任何学生模样。

让我略惊奇的是,和一些同样老资格的土耳其浴室不同,这所浴室竟是男女共浴。尺度到底有多大,就请读者亲自去体会吧。容我引用一段旅行作家毛豆子的描述:

“让我们回到那张猩红的,有 S/M 即视感的皮质床上……我的眼睛合着,但能感受自己的背脊正在被非常卖力地揉搓着,这不禁让我想起鱼市里伙计洗鱼的架势。就在我身上的揉搓稍微停顿一下的时候,我忍不住睁开了眼睛,并不禁暗暗一惊:一对硕大的乳房正在我眼前剧烈抖动,它们和我背脊上正感受到的一种名叫‘Kese的传统手套的摩擦处于相同的振频,我觉得自己此刻仿佛置身于一幅真正的奥斯曼时期的世俗风情画中。”

内室探索完,我推门离开Hamam进入冷却区,另一个国营脸的侍浴大叔指指右侧的水池,让我仿效前面的人冲淋。呆!一大缸冷水当头浇下,你有考虑过烙铁的感受吗。

末了,用浴巾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我躺进独立的木隔间里(不是棺材)。小床妙不可言,适宜小憩。此时此刻,应许之地。透过雕花的窗棂,大厅中间的泉眼汩汩,间或飘来宣礼塔的催祷声,抚慰着我疲惫的神经。

在谷歌浏览器输入伊斯坦布尔,排名前三的联想词是:伊斯坦布尔之夜、伊斯坦布尔奇迹、伊斯坦布尔的猫。

起初还不以为然。

直到我检阅相机里的照片,充斥着各色求关注的小可爱,才意识到这句话的力量——“没有猫咪,伊斯坦布尔的灵魂亦不再完整”。

熙熙攘攘的街道,猫咪们怡然自得,大摇大摆地穿行其中,似乎它们才是伊斯坦布尔的主人。路边随处可见给流浪猫准备的干粮、庇护所以及饮水容器,以及醒目的告示:“这些杯子是为它们准备的。如果你下辈子不想为一杯水而挣扎的话,请不要动这些杯子!!!”。

要是你想撸猫,去社交媒体上看看总是没错的。在脸书,伊斯坦布尔人建立了一个“Cat of Istanbul”的账号,现在超过7.9万名粉丝;在Ins,有1.5万人关注并分享着城中名猫。可以说,猫与任何景点同在。

2016年,城中一件大事是网红猫“汤比利(Tombili)”的离世。这只斜靠街边的肥宅一脸超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表情包。它死后,卡德柯伊区也在原处立起纪念铜像,供人缅怀。后来铜像失窃,当地媒体甚至发文呼吁,最终盗贼良心发现,铜像被偷偷地原路奉还。

著名问答网站Quora上,很多人提了同样的问题:伊斯坦布尔到底有多少只猫?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220万只。

有人感慨,浪迹欧洲二十国,从没哪国如此多猫。

媒体报道称,伊斯坦布尔的猫逾十万只。更多的当地居民认为,根本没法对半家半野的猫咪做官方统计,子又生孙孙又有子,无穷匮也。哪怕当地人开始为母猫做绝育手术,“单单在我住的那条街上,就有至少50只流浪猫。”伊斯坦布尔居民厄兰齐吐槽。

2016年,一部名为《猫(Kedi)》的土耳其纪录片,透过7只猫的视野,来呈现伊斯坦布尔的市井气。女导演切达·托伦(Ceyda Torun)的镜头下这些大胆、乖张又特立独行的动物从容应付着大都市的生活,与人若即若离地互动。人们给它们喂食的同时,不免思考起人生、爱与上帝。托伦的镜头会让你感觉你就是一只猫,摇摇晃晃跟在前面的猫屁股后面,有时突然冲上屋顶,从高处俯瞰金角湾。

穆斯林国家中,土耳其的爱猫之情并非惟一。

伊斯兰教相信猫是圣洁的动物;在《圣训》(穆罕默德言行录)中,就有很多先知爱猫的例证。例如,穆罕默德曾在起身祷告之时,为了不打扰在他长袍上打鼾的猫,剪断了自己的袖子。另一则传说则是,曾有致命毒蛇想袭击穆罕默德,而阿布·忽雷刺的宠物猫将其救下,于是,深受感动的先知祈愿,让猫拥有化险为夷的能力。

追溯起来,伊斯坦布尔与猫的纠葛甚至早于土耳其共和国。在鄂图曼帝国时期,虔诚的信徒就通过当地的慈善机构vakif照料猫;相比之下,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通常恐惧猫,甚至将其邪恶化。

伊斯兰世界将猫视为守护者,更多是基于鼠患。早期的商船带着猫,在伊斯坦布尔这里频繁贸易,到港后这些自由的灵魂就不受管束了,水手返回船只,可猫咪们相爱了,它们在伊斯坦布尔扎下根来。此后,猫咪继续守护这座城,防止图书馆被鼠辈啃噬,保护市民免于鼠疫之苦。

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沟渠甚多,猫仍干着捕鼠的老本行,伊斯坦布尔人却把它们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正如托伦所说,“街头动物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猫,不仅仅是猫,它代表着莫可名状的混乱、文化和独特,这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本质。”

船夫:“人们总会带一只猫上船,对我来说它就像念珠。”

服装店主:“猫会发出正能量,吸收你所有的负能量。”

鱼贩:“不爱动物的人,也不懂爱人。”

亦有人认为,猫是上天派来的使者,默默检视着人类。

在影片《猫》结尾处,有句很触动主子的旁白,“一只猫在你的脚边喵喵叫,望着你,就像是生命在对你微笑。那些幸运的時刻,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还活着。”

从博斯普鲁斯到独立大街

六小时前,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差点把自己憋死。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跨越两个大洲的马拉松赛事。与其说是参赛,不如说我们都是嘉年华的一员。伊斯坦布尔马拉松就像一个流动的大派对,在正经的运动员出发后,每个路人都加入到狂欢的人流中。

博斯普鲁斯海峡美如画,深秋的欧亚大桥凉风刺骨。很快,我的问题变得再实际不过,哪里有临时洗手间。身处游行队伍,很难想象有人能在踏上这座1560米的大桥后,胆敢众目睽睽之下对着桥下撒野。再说,桥边是围栏覆盖的,每隔百米就有警卫守护。

我厚起脸皮向警卫询问洗手间。对方摊摊手,回复没有。

那你们怎么解决?我满腹疑惑,只好痛苦地向前寻路。

突然,一个当地电视台的主播拦住我,要采访我关于这场赛事的感受。本能地恭维了几句之后,我就为自己的不诚实羞愧起来。洗手间他妈的在哪儿。这样的心声讲出来,很土耳其。

眼下的土耳其人,都是天生的乐天派,和帕默尔所描述的,饱含忧愁的伊斯坦布尔来自两个世界。有的家庭自带着塑料布、啤酒和烟肉,在桥边席地而坐,享受着没有车来车往的秋日;桥下的草地更是人满为患,踢球的小孩子尽情嬉戏;间或出现的阳光中,情侣们光着脚,安静地依偎在一起。

可是,依然没有洗手间这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一再询问无果后,我决定自救。一个瓶盖给了我微弱的希望,我逆人流而上,努力回忆:被遗弃的矿泉水瓶、桥墩旁的救护站……它们很快就变成了可行的计划。

人潮依然汹涌,我急切地躲在救护站的车辆背后,通过这个600ml的瓶子,首次发现了膀胱的容积。待我盖好盖子,往旁边的地面一看——竟然已有三四个同样的装着橙黄色液体的塑料瓶,安静地等待着它们的新伙伴。

呵,并不是每个伊斯坦布尔人都有一个异常强劲的膀胱呢。

很快,同行小伙伴开始为洗手间的事情发愁了。毕竟,很多土耳其人,老老小小,已经翻越铁丝网,不顾颜面地进入小树林解决问题。

正当我们面面相觑时,一个志愿者告知,前方2000米有个医院,那里才有洗手间……我突然想起那句话,关于猫,关于混乱的本质。

几千米后,马拉松还在松松垮垮地继续,队伍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当我们看到土耳其导游在路边招手时,顿时有了获救的感觉。一行人从岔路逃脱,把比赛抛到脑后。

我们的土耳其导游江导是个中国通,身材在中国人里也算不上高大,可想而知在挺拔的土耳其人中是多么异类的存在。他在北京学过中文,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更难得的是懂各种中国互联网用语的梗。

当同行的姑娘们忙于尝试冰淇淋,和突厥血统的帅小伙们拍照时,我和他在塔克西姆广场边傻站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从他支持的主队贝西克塔斯,说到伊斯坦布尔不时发生的恐袭事件。

我问他叙利亚难民问题。众所周知,土耳其是难民进入欧洲的唯一缓冲区。难民在2017年也是土耳其和欧盟的一大争议。江导顿时提高音量,说土耳其当然要帮助难民。他把怒火撒向欧盟,坚持认为后者向土耳其承诺的难民安置援助资金,都是空头支票。

如果有机会去了解土耳其复杂的统治史,你会发现,这个宗教世俗化的国家,其立国之本就是团结异族。从希腊罗马奥斯曼帝国一路走来,处于亚非拉接壤的土耳其,从文字语言到习俗宗教,都是兼容并包的。

游牧民族的特质,比如无偿帮助他人,在现代土耳其依然畅行无阻。纵然,有难民在土耳其偷鸡摸狗,有吉普赛人干些非法勾当,伊斯坦布尔亦不排斥他们。

我也问江导,是否信奉伊斯兰教,如何看待异教。

他的回答就和这座城市所呈现的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信这个很好,他信那个也很好。

和我在伊斯坦布尔所看到的保持了一致性:清真寺林立,天主教堂、犹太教堂亦不逊色。这也是最让我觉得她卓尔不群之处,那种超大尺度的包容。

时针指向了9点,我们不再交谈,默默地吹着夜风,耐心等待旅伴,就像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垂钓者一般心平气和。

姑娘们消失无踪,独立大街上的人流从未停住步伐。土耳其人走路带风,如同赶路的旅人。仿佛重现,四十年前,最后一列东方快车从此地驶出,消失在那些混乱而迷人,充满躁动的夜色中。

猜你喜欢

伊斯坦布尔浴室猫咪
伊斯坦布尔
古代公共浴室是如何讲卫生的
春之猫咪
掉下来的吸盘挂钩
最小的猫咪
酷猫咪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浴室里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