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2018-07-26梁军马明飞沈林

科技资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红色文化传承

梁军 马明飞 沈林

摘 要: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 西南民族 红色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224-02

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推进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而创造的红色文化。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在团结西南各民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地传入西南民族地区,对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地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影响到西南民族地区的团结。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协同创新理念对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上指出:“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1]。各主体突破领域界限,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各主体的资源,实现各主体利益的共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要求将原有单位特征逐渐弱化,形成一个新的细的分工体系,以实现局部功能整合大于整体叠加的效应。协同中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的动态整合状态而存在[2]。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和途径选择,单靠地方政府、地区高校、地区行业各自单打独斗无法完成重任,必须从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着手协同创新形成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合力。协同创新是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地区高校,地区各行业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更好的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推动西南地区红色文化历史价值的现实转化和精神价值的实践转化,更好地彰显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2 多元主体在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主体在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中各司其职,明确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发挥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找到各主体的价值契合点,为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实现协同创新。

2.1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在传承地区红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可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地区高校、地区行业发挥出来,可以在方式规划、制度保障、资源调整、经费配置和搭建交流辐射平台等方面为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大力支持。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一是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是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驱动者。西南民族地区政府能够给予相关主体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各主体积极参与到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中,鼓励各主体合理利用资金支持将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并创新。二是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是传承红色文化多元主体的管理者。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强对传承红色文化方式方法的管理,不断规范相关程序,通过加强监督与评价等,保证红色文化传承的有序开展。

2.2 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是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群体,也是决定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科研为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文化智力支撑和创新服务,其文化引导、智力资源、历史传承、协同创新的职能发挥对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中拥有重要发言权。

2.3 西南民族地区各行业在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在地区的影响力是衡量整个西南民族地区传承地区红色文化效果的关键因素,各行业传承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一是西南民族地区各行业参与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在地区中的影響力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目标,地区各行业参与到传承地区红色文化中,能够为西南民族地区提供充足的传播途径资源。二是地区各行业参与到传承地区红色文化中是西南民族地区各行业应当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表现。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各行业在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承担着促进社会团结奋进的职能。

3 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路径

建立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地区高校、地区各行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新机制,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在体制政策方面起主导、引导、推动作用,地区高校是开展地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和功能创新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阵地,地区各行业是从红色文化到产品和成果的转化器。三者要明确定位,瞄准目标,形成合力,努力形成地区政府支持、地区高校支撑、地区行业运作的创新传承体系,才能确保“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承新机制发挥合力效能,有效提升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效性。

3.1 以健全配套措施为保障,增强制度协同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设立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专项基金,加强传承质量保证。经费是开展传承项目、活动、研究、传播等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首要前提便是经费充足。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将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考虑进地区政府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保障经费投入力度;二是创新经费的引进形式,拓宽经费引入渠道,多方加强各行业投资参与。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加强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分类指导,促进传承有序开展。一是从宏观方面制定地区红色文化传承长远发展规划,针对地区各高校、各行业的差异性方面和共同点开展特色规划,持续推进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二是从微观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已经产生的效果良好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方式、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推广;三是从发展方面,结合不断变化的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环境,逐渐打造方向正确、载体创新、协同共享的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如把红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文化古街区建设等结合起来,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游、生态游等协同发展,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3]。

3.2 以完善传承队伍建设为载体,推进人力协同

成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研究队伍,突出科研指导作用。专门组织地区高校研究地区红色文化的教师成立研究专家团队,对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历史、地区文化传承环境、地区文化协同机制进行梳理、研究,由专家团队提出的系统、科学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路径。同时,专家团要深入西南民族地区为各行业、各族人民群众讲授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

成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红色文化传承行业协会,彰显实践落实作用。号召西南民族地区各行业精英成立实践地区红色文化精神、传承地区红色文化历史为宗旨的行业协会,以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以行业精英的实践经验为基石,一同商讨协同传承地区红色文化品牌活动。利用品牌活动的契机,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潜移默化地使地区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为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打牢群众基础。

3.3 以不断加强传承内容为核心,促进地区协同

加强顶层设计,激活西南民族地区现存红色文化资源。地区政府、高校、行业一同理清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的战略目标,将散落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再造。根据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红色文化历史、不同的当地人文特点,设计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的传承方式,充分发挥各个西南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打造一地方一品牌的红色文化传承载体。例如以“桂林—兴安—资源—全州—灌阳”为主线的“重走长征路”紅色旅游线路;依托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桂林红色旅游基地,与贵州红色旅游联动推行“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丰富了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推进了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合作。

坚持一体多翼,实现地区多样红色文化的良性互动。立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结合周边地区红色文化特色,西南民族地区各地政府要联合同心,充分学习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精髓,协同地区各高校专家团队,各行业精英一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内多地红色文化互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使西南民族地区各地统一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以增强区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地区人民生活、团结人民、培育人民、发展人民的作用。一是要注重西南民族地区各地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各地红色文化互动时,在继承本地原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相互关联的新的红色文化;二是要从传统的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出发,使西南民族地区各地之间进行红色文化共建,使各地在交流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1] 金燕,李昱瑶.协同创新网络知识增长的动力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0):95-101.

[2] 杨静,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7-11.

[3] 阮晓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143-147.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红色文化传承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