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土地利用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改良措施

2018-07-26董轩萌

科技资讯 2018年6期
关键词:土地开发土壤改良土地利用

董轩萌

摘 要:本文以某一山区土地利用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该区域土壤类型和土壤环境质量,然后分析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农田灌溉问题及农业生产问题,最后,根据黄底灰泥田综合利用改良区,灰黄泥田综合改良培肥区,灰泥田综合利用区,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综合配套区四个不同的地块区域类型,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配套措施和实施内容。

关键词:山区土地 土地开发 土壤改良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133-03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 use of a mountainous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introducing the regional soil types and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 and the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irrig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blems,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rea of yellow mud fiel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fertilizer area in grey and yellow mud field,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rea of the plaster field, new cultivated land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area, such as four different land type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soil improv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content for different soil types.

Key words:Mountain land; Land development; Soil improvement; Land use

山区土地在生态环境类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约占全球地表的20%。对山区土地利用的情况是多样和复杂的,其特征表现在地大物博,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具有十分多样的资源类型,落差特征显著。资源开发活动俨然而生的山区土地利用问题,正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的投入使用而日渐突出,生态环境恶化,山区经济下滑幅度较为明显。近几年,纵观国内外土地资源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一直把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重点关注的山区问题的对象。

土地利用是很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既是人们借助土地劳作生活的反映,又是人们使用自然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活动[5-6]。我国山区占国内陆地面积的2/3以上[7],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性、封闭性、脆弱性及不确定性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阻碍了山区当地的经济进步[8]。近年。由于国家各项技术的成熟运用。山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与此同时生态承载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资源滥用(即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问题逐渐走入人们及科研专家的视野。

1 项目区概况

该项目所处地区地形属于丘陵,四面由中低山环绕,大致为长方形盆地,地势相对平坦开阔。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潮湿季节性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量适中,具有较长的无霜期。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8℃,年日照时数1845h,每年有270d的无霜期,年降水量基本维持在1650mm。项目区地处七里溪流域,降水形成流域的径流。项目区属亚热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森林密布,山巒众多,森林资源物产丰富,有大量的杉木、松树泥、竹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0%。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水稻、烟叶、茶叶、水果、蔬菜等。

在长年土地耕种的影响下,溪河两岸谷地、平洋谷地和山垅谷地的水耕地已变为水田土质;灰泥田、砂底灰泥田是河谷小盆地的主要土地类型;灰黄泥田、黄底灰泥田是坡地及缓坡带的主要土地类型。

查阅以往的土地土壤区域资料,得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如下表所示,表中数据说明:

该项目区域内的土壤内重金属(Pb,Hg,As,Cd, Cr)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环境,满足国家无公害食品对土壤质量的要求。

2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产田少而中低产田多,该区域内水田土壤主要为黄底灰泥田、灰黄泥田、砂底灰泥田等。土壤养分分布不合理,土壤存在浅、旱、瘦、砂、渍等低产障碍因素。同时土壤可耕作较浅,作物营养容量小。由于长期粗放式耕作方式使得土壤容纳营养的空间小,营养严重流失,制约着农作物根系成长,影响产量。

2.2 农田排灌存在的问题

农田所需灌溉量及灌溉方式未曾制定详细方案,沟渠系统管理混乱,缺少维护,沟渠渗漏的地方比较多,导致项目区域内的工程存在缺水现象,有的地块灌溉水充足,,局部地块却严重缺水。排洪系统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到位,区域内部的水基本是从高到低从田间流出,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

2.3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整农业结构方面处理不到位,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力度不足,规模较小从而导致综合效益低下。常年保持把水稻作为主体作物类型,经济收益较高的作物类型少。养殖业发展不发达,政府在农业方面投入有限,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用水利、道桥,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品牌农产品少,如名、特、优等品牌,农产品加工行业尚待发展,农产品大都未经加工直接流入市场,效益不高;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构有待调整,土壤相对其他地区较为贫瘠。要适量使用有机肥与化肥,保证农作物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上个世纪以来,有机肥料使用明显减少取而代之是化肥使用越来越多,并且很多豆科绿肥种植比以前都减少很多,因此造成土壤肥力减弱,伴随土地利用率过高,施肥时过分重视氮元素而轻视钾元素,造成中微量元素缺失,因此影响着农作物产量提高。

3 在土壤改良和利用方面所采取的配套实施措施

3.1 黄底灰泥田综合利用改良区

由于该土壤所处的区域是丘陵缓坡地和平洋的较高地段,以黄底灰泥田为主要的土壤类型,占地178亩。在把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修整好的情况下,为土壤改良配置的一整套综合利用方案为:依据土地开发整治的相关规定及各项指标要求,通过一系列计算并对比指标要求,得出平整格田的最佳面积是2~3亩,且把区域农田改良成标准相对较高的基本农田;为了使表土的回田率~90%,采用全铲法,也就是在有需要的田块上剥离22-30cm的土壤熟化层;广泛宣传烟-稻-菜等复合轮作制度,使作物复种指数、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有所提高;此外,因地实际情况利用先进技术成果,如秸秆回田、平衡施肥等使土地生产力得到提升。

3.2 灰黄泥田综合改良培肥区

该地域地处于山坡梯田和河谷两岸高阶地段,以黄灰泥田为主要的土壤类型,占地365亩。地势起伏明显,田块面积小且耕层浅,易干旱。在把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修整好的情况下,土壤改良配置的核心在于:依据土地地理地貌特征,在农田规划过程中,为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防止施工过多带来破坏,还要考虑水平等高的土壤布局要求,格田面积的大小应控制在1亩左右;为了使表土层回填率≥80%,在保持等高的水平平整土地时,应把耕作层和犁底层即土壤熟化层的高度定为18~25cm;对于那些无需挖填的农田,如果要提高其所种植作物的营养含量,可以采用深耕改土并逐年加深耕作层的方法来实现此目的;根据实际情况扩种绿肥,可投入使用有机肥,培养土地肥力,稳步提升土壤的生产能力;重点宣传烟-稻-菜,烟-菜,稻-菜及其它高产高效耕种方式及复种效应,恢复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3 灰泥田综合利用区

此区域面积大约有1674亩,此种土壤主要包括平洋的台地、山间盆地的台地,还有河床附近的台地,主要由灰泥田和砂底灰泥田两种类型的土壤构成,该项目区域既要采取土地整理、灌溉设施的改善,同时还要对土壤进行改善,并提出如下的改良措施:按照土地开发标准和工程标准,项目规划整理设计的平整网络面积在3~4万亩左右,而将农田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土壤肥沃、早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来规划。需要挖掘,填埋的地块,优先使用“全铲法”,确保25~30cm的土壤熟化层发生剥离,保证表土回田率高于90%。大力发展烟-稻-菜等综合轮作制,提高作物复种指数,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上升。根据当地情况,适量改施有机肥,大力宣传并实施秸秆回田,倡导平衡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产量。

3.4 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综合配套区

项目区域内的新增耕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荒草地的开发整理,一是对零星分散的坑塘水面的开发整理。由于新增耕地的来源,所以就形成该区域项目的分布特点:所处地块相对分散,地块本身形状差异较大,地块之间挖填的深度及不同的填土物存在差异,新形成的耕地土体物理结构模型存在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也有很多差异,基于上述因素,为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利用等开发整理土地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抓点改造,全面实施及对症下药。

新增耕地面积237.08亩,主要分布在河流草地,坑塘水面等地,通过整理形成新的耕地。新開发和整理区应尽力收集表土层,时期堆积放置,经过平整,然后再对原来的土壤进行回填。为提高土壤的肥力条件,为植物提供舒适的土壤环境,在塘泥或较肥沃的山地表土50立方米的基础上,还需准备客土11854立方米,将这些客土作为耕作层用来整理后续的田块。同时还要考虑采取适量增施农家肥,套种绿肥,秸秆回田,倡导配方施肥,合理综合轮作,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2] Ellis-Jones J.Poverty, land care,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hillside and mountain regions.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19(3):179-190.

[3] Price MF,Jansky L, Iatsenia AA.Key issues for mountain areas.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ns,2004.

[4] 刘纪远,刘彦随,邓详征.中国西部山区脱贫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A].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议论文集,2003.

[5]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刘黎明,张军连,等.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7] 钟祥浩,余大富,郑霖,等.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 邓伟,方一平,唐伟.我国山区城镇化的战略影响及其发展导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1):66-73.

猜你喜欢

土地开发土壤改良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沙地幼梨树行间套作大豆高效种植技术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发母企业土地模式探讨
从“侗蛮之地”到“内地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