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2018-07-26邢崇韩凌雯

关键词:互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

邢崇 韩凌雯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关注点。青岛市不断探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影视动漫产业、节庆产业、展览产业等融合互动发展之路径,借助于“互联网+”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创建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也为青岛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从而实现青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关键词]互联网+;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2-008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互联网+”理念的带动下,青岛市通过“文化+”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动漫产业、旅游产业、会展产业等多种业态进行互补,共同驱动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化进程。

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内涵深厚、保存完整、种类繁多、空间分布广泛等特点。但在工业化与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在其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资金和传承人,以及缺少更加广泛的接受空间和群体。截至2015年6月底,青岛市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2项、二批6项,三批3项),3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14项,二批9项,三批7项),61个项目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27项,二批22项,三批12项)。其中“曾金凤(茂腔)、吴英民(胶州秧歌)、梁金华(胶东大鼓)等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学明(泊里红席编织技艺)等人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明香(胶州剪纸)等17人被评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措施的日益完善,青岛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体系也在实践中经历了从保护到发展、从政策到立法、从事业到产业、从单一到多元的市场化演进。

(二)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保障

近年来,青岛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规定,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从2008年起,青岛市每年都设立5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事业给予鼓励与支持。2009年对3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扶持,扶持资金达到了4100余万元。自2012年起,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青岛市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2013年青岛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2015年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发了《2015—2016年度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申报指南》。青岛市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多个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根据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撰写的《2016年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青岛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7.3亿元,比上年增加14.8%,高于全市GDP增速6.7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99%,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对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3]《报告》指出,在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青岛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文化消费逐渐升温和文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报告》阐述了青島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其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和商业的融合发展成效渐显。

青岛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以及文化产业自身规模、市场主体的不断扩大,夯实了文化产业基石,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中发展。伴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被激发,为青岛市非遗项目与影视动漫产业、旅游产业、节庆产业等多维度方面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之路径

青岛市政府联合相关传统产业与文化生产部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以创意为根基,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影视动漫产业、展览产业等传统实体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了由传统单一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向多元立体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的转型,打造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和新形态,提升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附加值与社会效益的。

(一)文化精神体验之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近年来,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拓展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青岛市借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青岛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与崂山景区相结合,瑯琊文化节与瑯琊台、大珠山等景区相结合,田横祭海节与田横岛等景区相结合,以文化培育景区,融文化于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效益。”[4]还有以展示青岛民俗旅游村(街)为主的特色旅游,如“即墨周戈庄民俗旅游村、平度宗家庄民俗旅游村、胶州东小屯民俗旅游村和海云庵民俗文化街等。”[4]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还可以结合演艺产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非遗文化。通过展示青岛特色戏剧表演(如青岛柳腔、茂腔和莱西木偶)、舞蹈表演(如胶州秧歌、莱西秧歌、烛竹马、扛阁、沟崖高跷、宝山地秧歌、莱西花棍和孙家下庄舞龙)、曲艺(如以胶东大鼓和胶州八角鼓竞技活动)、体育表演(孙膑拳、螳螂拳、崂山道教武术、傅士古短拳、查拳和九水梅花长拳)、民间工艺表演(如青岛葫芦雕刻)等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态、互动、即时的方式传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浓厚的文化内涵,用别致、新颖的理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从抽象转化为具象,使其将欣赏价值倾向转向实用价值倾向。除了在固定的时间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在旅游景区内设固定的场所进行实景表演,带来文化与经济实体碰撞的双重契机。通过借鉴学习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成都宽窄巷子的《变脸》等,让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戏曲、表演走进景区,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切身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魅力。接下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应该着手解决如何提升整个旅游景点的文化氛围,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要以大众的体验为主,创设一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加深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

(二)艺术审美之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动漫产业

青岛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影视产业作为十大新兴重点产业之一,给予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着力打造“影视之城”的城市文化品牌。 “2016年,在黄岛区先行建立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由青岛市、黄岛区和万达集团连续投入5年,每年投入10亿元。”[3]青岛市对影视产业的扶持不仅仅体现在在硬件扶持和政府服务方面,对影视产业的内容资源也制定出相关的支持政策。“为推动文化精品生产创作,发布了《青岛市文艺创作生产引导目录》,明确创作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2016年共征集各艺术门类申报项目300余个,3部剧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孵化计划,12部作品获泰山文艺奖。首次启动影视剧本孵化计划,目前已有20多部剧本进入孵化计划。”[3]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11月1日青岛市成功入选“世界电影”之都。

青岛市因有上述优势,可以将崂山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徐福传说、瑯琊台传说、盐宗周沙氏煮海成盐传说、田横民间故事、灵山老母的传说、金口民间故事、产珠山传说、大泽山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改编为具有青岛地域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例如早在1980年杨洁导演拍摄的《崂山道士》中就有诸多关于崂山的民间故事。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使崂山闻名中外。

自2006年崂山民间故事列入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青岛市政府、崂山区政府开始全面、系统地采取措施以保护和传承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及其文化表现形式,崂山民间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青岛农业大学的30余名师生组成的团队以崂山民间故事为蓝本,创作出10部《崂山传奇》系列短片,其中《王七学艺》和《花仙》获得了泰山文艺奖电影类动画短片一等奖。青岛市崂山风景管理局和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合作制作的动画片《崂山传奇》,生动地再现了崂山道教文化,获得中国动漫游戏创投奖。青岛市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打造出“口述历史:崂山故事”系列的记录片,为崂山民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高密茂腔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高密市与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合作制作的茂腔《墙头记》登上了荧屏,在市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5],并获得泰山文艺奖动画类三等奖。

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动漫产业相结合的路径虽然起步较早,近期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产生,但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还有待开发,推广度、象征性、功能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的生产制作主体应该在此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打造出接受度、回看率高的,具有经典性的影视动漫精品。

(三)消遣娱乐之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庆产业

节庆产业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产业,它的产生、成长和兴衰与各地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岛在结合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的同时,定期举办有意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青岛糖球会、青岛天后宫民俗庙会、周戈庄上网节、沙子口庙会、萝卜会、田横祭海节、秧歌文化节、李村大集、劈柴院市井民俗、玄阳观庙会和胶南泊里大集为代表的民俗节庆等。”[4]这种产业模式的初衷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分工,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带动周边区镇,着眼于文化与商业双重互通,再吸引旅游者,提升联动水平,使他们亲身体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最终形成定量与流量的一體化。

青岛市如果要办好节庆活动,建立、维持相关产业与公众和游客的友好关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庆产业进行无缝隙结合,成为区域性文化艺术品牌,不仅需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长远规划,也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更要避免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对于节庆活动既要全局统筹和总体规划,又要通过创意,策划设计出新主题、新定位、高互动和浅理解的娱乐节目,达到“全民狂欢”、人人参与的节庆效果,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

(四)感悟和教育之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产业

青岛市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实物、现场讲述、现场表演等方式结合,建立民俗专题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等,增强展览的学术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动静结合,开发潜力受众,让众多文化爱好者集聚于此,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和探讨中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及其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影响。如占地1万平方米的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运用大量的文物、历史文献资料、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生动再现了青岛历史文化的纵向发展,同时也专门展示了胶东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向公众集中讲述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并专门介绍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以拓宽人们的知识面,更好地与外国文化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该馆集展示与教育为一体,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青岛乡村旅游特色点”。2013年青岛市在即墨经济开发区创建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主要举行青岛市“非遗文化”的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2017年青岛西海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正式开放,这种集参观与体验一体的展览形式必将成为一种新颖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方式选择。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销活动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科技以及数字化信息对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动具体的呈现,让民众仿佛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近距离感受其魅力。同时青岛市通过建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既为民众提供教育和休闲的公共场所,也为创意城市的打造赋予更高的文化品位。

(五)个性消费体验之旅: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文创产品将其传播,文创产品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资源,两者有机结合后的市场化产品越来越受到现代都市人的喜爱,例如故宫的“弓箭手便条夹”等。文化创意产品的诞生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更便捷、有效的传播和保护形式打开了一扇窗。

文化创意产品最重要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文化二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附着在产品上凸显其使用价值。青岛市应借助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出适合现代人需求和使用的商业产品,以宗家庄木版年画、胶州剪纸、葫芦雕刻、大欧鸟笼制作工艺、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平度草编工艺、木质渔船制作技艺、即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即墨老酒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妙府黄酒传统酿造工艺)、虎头鞋虎头帽、莱西民间砖雕、黑陶制作技艺、即墨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春宝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地瓜酒制作技艺、即墨镶花边传统手工技艺(即花边传统手工技艺、梦彩镶边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产品结合进行设计和加工,打造出独有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品牌效应。

三、“互联网+”下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趋势研究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化虽然已经形成了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但仍然存在着创意不足、产业化成熟度不高、科技含量低等不足。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应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所具有的高渗透性和高融合性的特点,构筑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交流格局,在复杂化、多样化的媒介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业态复合发展,合理整合有效资源,使社会各界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形象与价值的关注程度,这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产业策略,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在获得更多的曝光度之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文化战略。

(一)注入更多科技要素,突出地域属性

虽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但是“互联网+”提供了利用新兴媒介进行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比较低,与地域特色融合较少。除了与影视、动漫、旅游等传统产业的融合,还可以利用VR、AR等高新产业和技术,增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

高科技的普及化使虚拟现实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寻常百姓家,将全景式、现场感等模式的科技机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中。百度曾表示“在2018年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各省市非遗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共同打造全网最大的非遗知识库,利用百度AI(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传播相结合,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虚实融合,把传统文化立体化,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以多种途径传递到民众身边,让其发扬光大。”[6]青岛市可学习和借鉴此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植入新科技,例如在VR技术中将胶州秧歌、莱西花棍等加上原先的场景创设360度的3D虚拟世界,这比平面文字、图片、视频更加生动形象,更受公众的欢迎。

(二)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融合格局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传统产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国务院曾发表文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作,这不仅是对传统与新型纵向融合的扶持,还有对于人才、市场主体、宏观经济发展策略的鼓励。青岛市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资源,将演艺产业、会展展业与旅游产业等多种产业融合,将以静态观赏为主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动态体验的展现,打造出青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品牌。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其自身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在产业化过程中仍有一定的阻碍,无法真正实现两者有效的融合。青岛市应充分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逐渐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链、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体验空间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凝聚力。青岛可以借鉴杭州的宋城,通过大型旅游演艺以及一些小型演出,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动地演绎。构建新的产业态势并不是将其进行简单融合和单一发展,也不是一味的“脱本”创新,背离其恒定性、活态性,而是在伴随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链,彼此之间产生联动效应,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

(三)打造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品牌

文化作为一座城市中最核心、最具个性的因素,彰显着城市的魅力与韵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增强城市的底蕴与生命力,都来源于文化创造。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我国的文化创意品牌相对较少,且处在国际竞争中的薄弱环节。青岛市不仅应该立足于全国更应以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首先,青岛市政府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打造和培育的作用,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和推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建立和成长。比如青岛市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培育的长期有效激励机制和平台,与各行业在渠道、内容等方面相互融合,让原有的特色资源获得新的诠释和影响力。这种平台借助于传统的媒介和自媒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和传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品牌的转型升级。

其次,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主体应以精品意识创作出公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包括影视动漫作品、演艺作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等,通过精品逐渐树立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用创新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理念结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作品和产品的文化深层内涵和品质,利用更接近大众的渠道及方式建立与他们的契合点,在潛移默化中影响大众的审美观。

最后,青岛市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文化资源,其保存、保护、传承的成本较大,所以利用收集到的市场资料和信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建立有效保护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四、总结

青岛市作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的城市,深厚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使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工业时代过后,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难题。在青岛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的大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成为一条新路径。但是从现存的模式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无法找到有特色的点进行有机结合,其传播力与影响力难以持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动漫产业的结合无法形成完整且有秩序的产业链,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较为突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休闲节庆产业的结合中,从区域品牌发展为一个城市品牌需要完善的规划和漫长的过程,期间涉及各个部门的协作,群众的参与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展览业的结合中,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区域性的展览和高科技的方式给青岛增加了不少文化韵味和独特魅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中,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生硬结合,而是将产品赋予独特的意义,并将之广泛传播出去。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公众的认可与接受。公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的推动者,又是其能够实现社会文化属性的发掘者。

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交融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看,既要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情感,又要在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中增强其跳跃性与灵活性。促进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良好的技术、资金支持和其他良好的外部条件。青岛市应以“非遗文化+”的方式带动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的多行业发展,使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融合性得到最高程度的体现,这种结合方式也能够让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附着在其他创意产品或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增值,传播影响力扩大,传承难、普及难等问题从而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魏明,张萍.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政治学院学报,2012(2):85.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1].http://www.qingdao.gov.cn/n172/n24624151/n24627795/n24627809/n24627823/170122171735048842.html.

青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6年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报告[N].青岛日报,2017-04-17(14).

孙小丽.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科技信息,2010(3):738.

宋学宝.茂腔动画片《墙头记》高密播出[N].大众数字报,2012-02-29(7).

韩元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AI+百度百科打造非遗知识库[EB/OL].[2018-12-08].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7-12/08/c_1122079868.htm.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互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
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