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

2018-07-25郑文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现实生活

郑文杰

【摘要】音乐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而音樂欣赏课要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关键词】音乐欣赏 现实生活 审美体验 想象和联想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51-01

音乐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在听音乐之前,除了把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采用的音乐表现要素、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特征等欣赏音乐所具备的知识讲解透彻之外,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注意把音乐和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

一、音乐源于现实生活

音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也可以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虽然现代音乐已有固定的形式和种类,但最初的音乐却不是这样的,而是某种节奏音响,随即而来的是有音高的口号。它是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吕氏春秋》有“今举大木者,前呼舆,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矣”的记载,说明这样的口号对生活是很有利的。现在的农村仍常常见到盖房子打地基时,十几个人抬起石头在当中一人的喊唱中应合着劳动。而音乐就是用一定的声音组成的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这会的现实生活。民歌更不用说,都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一些创作的音乐作品也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灵感,或根据某些地方特色的音调构思而成。

和任何艺术一样,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它的内容及具体又抽象。所以它与其它艺术不同。音乐的再现手法和形象不如绘画、文学、戏剧等直观,确切概念的语言与之无缘。音乐所运用的手段纯属情感影响,主要注重人的感受和心境。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音乐。现实生活中,有时一种形象的刻画、场面的反映、情景的想象、感情的激发都是在音乐所渲染的气氛种完成的。电影或电视画面上的背景音乐,戏剧中的演唱、伴奏等都让我们感到音乐的存在。比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因为我们都过春节,所以你能感到音乐的起伏带来的欢腾与柔美,怎么样过春节之类的景象。还有电影某种情节,比如在定时炸弹即将爆炸的时刻,警察抓捕坏人时的情景,每个观众心情紧张,甚至屏住呼吸,岂不知道这种紧张气氛往往是音乐在帮忙,若不是管弦乐队奏出紧迫、快速、激越的音调,特别是弦乐那种“无穷动”的旋律,也许我们的感受并非那样惊心动魄。音乐的特殊魅力正在于它能深入人们的心灵,电影或戏剧中常有这种时刻——强烈情感迸发使人们无法用语言所表达时,这时音乐响起。正如19世纪俄国音乐评论家谢罗夫所说:“倘若人们心灵中的一切都能以言词表达,时间表达,世间便不会有音乐。”

二、音乐是艺术、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它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它的生活中去。”在所有艺术的家庭中,音乐是最具有个性的一位成员,其个性首先体现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这种听的方法,正是我们真正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的基本途经。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第一个阶段是官能的欣赏,是一种满足于耳朵的欣赏。我们听到一首歌曲或乐曲都能瞬间感觉出它的优美,这是它的旋律、节奏,或者说某一种乐器的银色给予你的愉快之感,应该说它只限于好听阶段,是比较肤浅的欣赏。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音乐无非是一些同时或相继发生的,有一定规律的声波振动。人类之所以把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制造出来并作为“艺术”而加以欣赏,正是因为人们在真正的生活中总是易于表现出喜、怒、哀、乐、敬、爱等不同的心情,人们借助于人声和乐器制造出的乐音,让听觉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各种生活的感受,以表现性情的宣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所以,要想全面领略一个音乐作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还必须进入感情欣赏阶段。离开生活,音乐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例如,柴可夫斯基在第一交响曲致力于刻画冬日道路的情景,以表现疾驰在俄罗斯大地的马车上的乘客的感受。

生活中具体的某种情绪、某种信仰、某种精神思想的升华往往又是靠音乐使人领悟,永久的发光,或给人们以鼓舞,并赋予想象力。例如,何时何地耳边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时,一种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激起我们勇往直前的保卫祖国。电影《集结号》中,音乐响起,伴随着主题歌:“兄弟你在哪里,天空又飘起了雨;我要你象黎明,一样出现在我眼里;兄弟你,在哪里,听不见你的呼吸……”让我们感受到在战争年代多少烈士为祖国、为人民舍生忘死,而令人感动的精神火花随着音乐的响起猛地爆发了,观众也感到了心灵的震撼。而在此之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英雄的事迹,但英雄的精神毕竟有待质的升华。可见,音乐绝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满足感官刺激的艺术,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必须要从生理感官的接受到达心里层次的感受,再加上理性认识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低沉、凄婉的音乐总会让人想起痛哭的过去;缓慢、抒情又细腻的轻音乐又会让人思念那宁静迷人的夜晚。音乐欣赏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音乐家在艺术中所传达的东西往往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无法捕捉到的,只有借助于形象,这种“神秘”的信息传递才成为可能。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得名为“月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首乐曲被创作出以后,他本人并未给它冠以任何标题,只是一位名叫莱尔斯塔得诗人在听到这首乐曲之后,产生了“湖畔月色”这样一种形象化得联想,把不可见得伸过美感付诸视觉,再被人们进一步渲染发挥并附会出一段优美得故事。当然,有许多作曲家为了满足听众对于形象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明确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往往有意为人们产生形象的联想提供一些线索,除了附加标题或文字说明之外,还会通过模拟一些现实事物的特征来实现这一目的。如中国传统乐曲《空山鸟语》、《百鸟朝凤》就是这样。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起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效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真正的音乐能独特的再现外部世界的真实生活,但又能将其转化成特出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又难得那么确切,使听众能确定所表现的具体事物。确切的说,形象化音乐欣赏方式下的审美感知形象不是单纯的声音客体,也就是说听众对音乐作品的阐释可纷繁多样,只要心情一致,又创造性领会的自由。赋予想象力的听众可自行揣摩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可又自己的体验。所以音乐欣赏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欣赏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现实生活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童心 童眼 童耳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