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研究

2018-07-25徐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

徐柏

【摘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参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从学的被动“受教”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表现自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生参与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41-02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基本模式

1.以电子白板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相辅相成,这两者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活动中应十分注意教学环境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上课时,首先教师应做好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展示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图片、视频、有趣的导语等;其次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悬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这样的课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学案为引领,自主学习,形成问题。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过自主的学习而达到掌握新知识、技能的目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考。

在学案中教师应出示教学目标,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点明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感悟到将要参与学习的方向,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进取,并不断地接近目标,明确学会这些知识就能顺利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目标、需要的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

在学案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逐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主动探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过程,学案始终站在“导”的位置,而学生始终站在“学”的位置。在这个环节里,学生要围绕学案的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知识,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形成问题,让学生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再通过教师点拨、引导、讲解,最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各自学能力。

数学学案中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又要科学引导,训练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积极交往、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大了,思考的时间充分了,表现的机会增多了。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3.以合理分组为手段,明确分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它能达到学生间有效的沟通,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对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的展开与评估等,要进行全程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把握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帮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关注点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长。

2.教与学的关系

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3.文本与人本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构建参与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文本”注入了“人本”的新活力,以教材为脚本,师生共谱新乐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中、生活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玉春.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自主学习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