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2018-07-25黄桂贤田效松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三复习历史解释高中历史

黄桂贤 田效松

【摘要】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高中生学好历史课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试从一史多解、客观论述、解释问题以及结合现实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三复习 历史解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ZC201625)的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14-02

一、一史多解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历史叙述是对已经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在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观念等。一般说来,历史事件是唯一的,然而,由于立场和观点的诸多不同,人们对历史事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便造就了历史解释的多样化。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历史学习、探索的思路,使之能够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比如,下面这则材料: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商人贸易范围扩大,欧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样由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商业革命,通过西欧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开始把原先半封闭的地区性经济联系起来。”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美洲金银矿地的发展,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埋葬于矿井,对于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取黑人的场所……”

——马克思《资本论》

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则材料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其中,材料一表明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宏观方面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地理意义;材料二则是从新航路开辟给土著居民及其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入手,从另一面展现了新航路开辟的不良影响。可见,在历史知识汇集的总复习期间,高中生务必要“将事物放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去考察”,如此,他们方能全面且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二、客观论述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历史知识复习中,我们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又要培养他们分析、探究历史现象的优秀能力,使之能够客观的论述历史事件,并在分析中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比如,唐太宗曾说:“昔人谓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成就)无几。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则材料虽然说出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实施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较汉武帝而言,唐太宗采取的手段更为温和、也更为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然而,通过对西汉历史的回顾,学生便能够发现唐太宗对汉武帝民族政策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虽然耗费巨资,但这场战争却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解释问题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由于学科特点,我们只能通过过去的一些痕迹(史料)来了解历史。然而,史料毕竟是“人工作业”的结果,无论是其诞生,还是其流传必然受到记录者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中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做出选择和甄别、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多角度地选取史料,尽可能全面地理解历史、使历史解释贴近历史的真实。

比如,《戊戌政变记》中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从字面分析,我们从这则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是——戊戌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的。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便是由于其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亲历者,他在完成该著作的过程中都是站在个人角度上展开的描述,这个描述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局限。虽然这本书对戊戌变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时代的思维都不是一种净化思维,都带有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印迹。”

在这里,笔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不是要否定某一著作的历史价值,而是强调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性地分析、理解并使用材料。只有在论据正确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得出恰当的解释,使之学会辨识与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历史解释。如此一来,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有所提高。

四、結合现实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比如,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材料一:“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由20世纪的5%左右上升到20世纪末的70%—80%。”

材料二:“二次大战以后,电视机、收录机、VCD、DC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电冰箱……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主要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影响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此同时,在与现实生活实例结合的过程中,高中生既能够在综合、分析中将散乱的知识联成网络,又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充知识面,促进自身历史解释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历史并非形式单一的记忆,法国学者雷蒙·阿隆说:“说到底,我们只能通过阐释工作来认识或理解过去,认识或理解前后相继的种种精神世界。”可见,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不能仅仅依靠非凡的记忆力,只有在史料的基础上去分析、推理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田春苗,范英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三着力点——以“评价秦始皇”一课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01)

[2]王巧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亚太教育,2016(22)

[3]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高三复习历史解释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用英语新闻报道,提高高三复习备考效率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讲求阶段侧重,切实提高词汇复习实效性
中职对口单招电子电工专业高三复习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