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07-25池丽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荒漠化西北地区笔者

池丽芳

【摘要】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083-0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发展素质教育,地理学科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下面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从区域显著特征入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地区。認知即认识。区域认知指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区位特征,从而认识区域发展,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地理高考试题大多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进行考察。生活中的地理更是在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区域中。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首先要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首先,认识区域,要抓住区域的显著特征。如果只是对着地图认识经纬度等位置,那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别谈培养区域认知素养了。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抓住一个区域的显著特征入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让学生对区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本节课“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中,笔者首先提问了本班的新疆班同学:“你们千里迢迢离开家乡来到福建。将你的家乡与福建对比,说说你的感受有哪些不同?”本班的好几个新疆班同学滔滔不绝,列举了很多的不同。然后,笔者再放映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加深同学们对这个区域的认识。这时,笔者很自然地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新疆与我们福建出现这样大的差异?”然后再通过同学们查阅地图,明确了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笔者通过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农业等所显示出来的显著特征——干旱,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区域认知。(注:本校高中部新疆班同学分散到不同的班级,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设置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笔者还放映了很多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如沙漠、草原、雪山、坎儿井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置身于西北地区的环境中,调动各个感观直接去观察、体验、感受这个环境,加深了对区域的理解。

再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习惯。多让学生查阅地图,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用地图说话。在本节课中,笔者让学生阅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并提出问题:“西北地区的地表植被以什么为主?为什么?”让学生在地图上认识区域,提高区域认知素养。

二、在问题分析中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还会发展变化。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因此分析地理问题需要综合思维。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老师一言谈,一味的灌输,学生不停地记笔记,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难动起来。自主讨论使学生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其次,由浅入深地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更容易入手。如在本节课的“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的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1.阅读“课文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找出图中显示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2.分别说出这些要素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这些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

通过这几个问题把本区的地理位置、降水、植被、农业等地理要素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了“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接下去分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地理实验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2010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的一道题目改编,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用玻璃制成一个箱体(可以用纸箱代替),留一风口。在靠近风口一侧的箱底铺上人工草皮(可用卫生间镂空防滑脚垫替代),并均匀地撒上砂子,砂粒不没过草皮。用电吹风,从风口处向里吹风。并调整电吹风的大小档次。

实验二:拿掉人工草皮,重新铺好砂子。再用电吹风从风口处向里吹风。并调整电吹风的大小档次。

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通过实验,学生亲历亲为,了解了风沙活动与风力大小、沙源、植被覆盖率的关系。

四、贯穿始终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地关系应该走向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的内容是环境问题,因此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从内心深处确立人地协调观,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首先,通过学生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手段,让学生自主了解某个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认识其危害。如在本节课中,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通过查资料,学生了解了这些古城被沙漠掩埋与人类的行为分不开,人地协调观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

其次,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通过视频、图片等呈现给学生,用数据说话。在这节课的导入中,笔者用了一个视频“中国荒漠化形势严峻,占据国土面积的27.4%”。视频中的“风沙天气,能见度低,人们艰难前行”、“敦煌当地人介绍:当地每年,风季长达6个月,沙尘暴天气超过50次”、“有时一场大风下来,公路好几段会被掩埋”。一副副的画面,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都在震憾着学生。

再次,让学生明确生态破坏“不可逆”。在本节“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教学中,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已经荒漠化的地区,能不能通过这些治理措施恢复原来的生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措施减缓荒漠化的速度。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在学生心痛和遗憾中,“人地协调观”的素养已深入内心深处。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注点,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实验等,全面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

[2]张春艳、许祥东.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南北桥.2017(7)上

猜你喜欢

荒漠化西北地区笔者
老师,别走……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