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8-07-24崔戴飞何百通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高职教育探索

崔戴飞 何百通

摘要:内涵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内涵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专业与课程的成长性,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两个中心,扎实推进校企双方协同育人与俯身贴地提升能力两大模式的运行,通过打造大职教圈、建设服务地方、开办接地培训等三大平台建设,努力创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高职院校。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57-03

一、引言

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内涵建设是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核心竞争力在于办学获得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群众的认同,承载着地方院校的社会价值与发展使命,这既是发展目标,更是内涵发展的基础。地方高职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推进,逐步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内涵发展线路图。如理念的现代,将学生自然称呼为“孩子”,自觉地将“考生”转化为“学生”的理念,并让每个“孩子”能成为技术技能领域有用之才的教育观。体系的现代,打通了职业教育各层次的街接(中高职、专升本)、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自主招生、单考单招、普通高考)、非学历教育(社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渠道更广、人员更多);制度的现代,校企合作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多渠道多方共建制度等经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标准的现代,专业建设标准、师资准入与培养标准、基地建设标准等;条件的现代,实训环境改造、“双师型”团队建设、教学手段更新有显著变化;质量的现代,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等。但是,这些内涵建设的现代性是否就能说明学校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或者说学校内涵发展已经达到某个层次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要实现创建优质高职院校,还需重塑职业教育新理念,赋予职业教育新内容,推进多元化实施途径。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俯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之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两个中心,通过打造大职教圈、建设服务地方、开办接地培训等三大平台建设,努力创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高职院校。

二、关注专业与课程的成长性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践行者,深刻领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办学是当前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命题。此外,从内涵发展的角度,要把握好四个环环相扣的工作:(1)专业建设用平面规划;(2)课程建设显现立体结构;(3)职教能力呈螺旋上升;(4)质量监控建“五评三退”。

1.专业建设用平面规划。专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核心竞争力将决定专业的生存空间。在创特争优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准其中的切入点,专业建设用平面规划(创特争优架构)或者也可以称专业建设“十三五”工程,完成纵向、横向等二维的平面规划,专业建设经费以平面规划按整个专业发展统筹预算,规范专业建设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专业建设成效。关注专业与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新常态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倡导“专业三跨、课程三选、课堂二动、评价二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三三三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关注“專业成长”、“纵横衔接”、“素养提升”三个目标,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落实“大类培养”、“方向培养”、“协同培养”三个阶段,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实施“技能+竞赛”、“跨界+复合”、“升学+创业”三条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探索特长生培养,将特长生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团队、跨专业校内工作室、校外师徒工作室等形式进行培养;创建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主体的创业学院,构建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共建工作室”+“研发项目”孵化模式,助推成熟创业项目注册经营。

2.课程建设显现立体结构。MOOCs(慕课)的到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也带来了五大转变,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培养为主;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变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好、用好MOOCs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推动“课堂革命”,切实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应停止只关注课程内容的教学,集中关注实践项目资源建设新机制;停止只关注教师讲得多好,集中关注学生学得多好;停止只关注智力测验的最后一关,集中关注评量的多元化、多次性。

3.职教能力呈螺旋上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专业与课程的成长,然而一些短期培训缺乏一个可持续的“学做一体”的有效载体,专业团队的融合度也不高,为突破这一瓶颈,建立一个促进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职教能力提升“螺旋式”结构,促进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1)面向全体教师分层开展教学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2)为新进教师、中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要。(3)推动职业教育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4)针对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教学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开展教学交流,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跨专业之间“教”与“学”的交流,研讨与经验的分享。(5)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检查、评估,确保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4.质量监控建“五评三退”。学校积极推进“五评三退”机制建设。(1)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测评包括课程设计评价和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两个部分,测评“优秀”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A级的必备条件。(2)实施专业绩效综合评价,以专业的“软实力”为主要观测点,构建了多层递阶结构的专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课程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分类评价办法,由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及毕业生代表组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将课程目标、设计、实施、反馈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类,形成课程综合评价体系。(4)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定向听课和随机听课。坚持实施“三进三评”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制度。(5)委托第三方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学校连续多年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与改进的依据。(6)建立专业、课程、教师退出机制,专业排名位于后两位的专业,下一年度的招生指标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缩减;课程综合评价等级在D级及以下的,在下一级人才培养计划中退出;教学业绩考核中学生评价位于部门排名后30%或者督导评价在C级及以下的以及学生信息员反映有较大问题的教师,将要求限期整改、培训,到期考核仍不合格者予以退出教师岗位。

三、培育健康特色文化,服务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提升

以“两馆一室”(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寝室)文化为载体,培育健康人格、健康体魄、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健康特色文化。

1.走进图书馆让学生更具修养。以“一月一书一笔记”制度为抓手,以“书香班级”、“书香寝室”等评比为载体,开设“教授讲坛”、“学苑讲坛”系列讲座,制定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将学生的第二课堂等课外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了职业考证服务和职业素养服务两大中心,向学生提供考证图书资源、考证信息、考证辅导等服务;收藏与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相关的图书资源,设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门诊。

2.走进体育馆让学生增强体魄。实行“四有”计划(每天有锻炼、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比赛、每年有展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连续三年在95%以上。走特色体育之路,设立地掷球、健美操、攀岩等一批特色体育项目,2013年以来,这些项目获得各类荣誉110余项,其中摘得国家级锦标赛类金牌20余枚。

3.建设文明公寓让学生健康生活。深化“3221”联系制度,育人服务与“文明寝室”创建相协同;基于“心美公寓,环境育人”的理念,鼓励开展室内美化,挖掘整理创意;定期举办公寓文化节、“一院一品”等品牌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自我管理的健康人格。

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与经济社会共融共生

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融入地方,对接地方产业,提升教师能力,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全力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培训基地,办一所真正服务地方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1.对接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明确“制造类做强、护理类做优、设计类做特、财经类做活”的专业发展思路,并根据衢州市“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群,联动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三大特色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专业紧密对接区域优势产业、战略性产业和特色行业,开办浙江省首个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与省级光伏产业基地相契合,组建“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工作站”;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压缩机方向)与浙江开山集团(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联合举办等,逐步增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等专业。

2.强化合作共推专业发展。学校与浙江开山集团共建开山学院;与衢州市卫生局、开化县人民政府等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等7所医院合作,开设定向培养护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6个;与浙江灵动广告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与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海宁卫生学校等12所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合作办学,在省内率先开展五年制(“2+3”模式)试点。

3.培育特色提升服务能力。紧紧围绕衢州市全力推动“三农”提升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共建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与市农办、民政局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实施“政府配菜、农民点菜、学校加工”的培训模式,开展“两员一师”、“电商换市”等系列培训,打造“衢州保姆”、“金牌月嫂”等培训品牌,制定《衢州月嫂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在省内享有盛誉,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学校以专家工作站(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校级研究所(11个)等为平台,努力为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凌云.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問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

[2]朱萍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6).

[3]刘欣.高职院校品牌创建重在凝炼办学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梁明义,马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9).

[5]崔玉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0,(32).

[6]何百通,朱芝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反思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5,(6下).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高职教育探索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