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8-07-24杨奇慧谭北平张健东汤保贵李长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杨奇慧 谭北平 张健东 汤保贵 李长玲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进行“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内容,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取得的成效。通过改革试点实现了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产、学、研“三赢”的效应,为提高水产养殖人才建设质量提供服务,值得在水产类及相关专业进行推广与借鉴。

关键词:水产养殖学;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41-03

一、前言

众所周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所制定的一项教育改革计划,简称“卓越农林人才计划”[1,2]。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其中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可追溯到1935年设立的渔业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更好、更快地提升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广东海洋大學成立“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粤教高函〔2014〕97号],并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组织改革试点与实施[3,4]。

因此,本文拟就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实施内容、实施典型案例及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水产类及相关专业“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实施和探索,积累并推广经验。

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广东省的特色专业,按照学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繁育、育种与增养殖技术,具备水产动物的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水域环境调控、水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内容

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含了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教学改革。

1.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模式方面,采用“1+2+1”的培养模式,即1年通识教育,2年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教育,1年专业拓展及创新创业实践。具体为:“1”为通识教育阶段,着重本科生基本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以专业大类设置课程组织教学。“2”为从第二学开始,根据学生意愿及第一学年学习成绩选拔组建“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同时设置有“健康养殖、营养饲料和病害防控”3个方向组,每组配备若干名导师;学科基础教育以“卓越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专业知识教育以方向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强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班、组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1”为专业拓展及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实施,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水产养殖学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修订,对应“1+2+1”培养模式,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由4个模块组成,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及职业适应课程模块[5,6]。(1)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体育、水产通论等课程,以学校统一开设课程为主。通过学习,要求必须具备一个大学生的基本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并使学生对水产业的整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生物科学类、化学类、环境科学类的课程体系,以实验班为单位开设。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生命和环境有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认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生命、环境、化学等学科的互助渗透、互相交融,将它们整合起来,为水产类专业课程打好宽厚而扎实的基础。(3)专业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为所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必须修读的专业课程,以“卓越班”为单位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扩充,根据其目标、特点设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成才需求选择修读专业方向课,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方向组为单位开设。(4)专业拓展及职业适应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强化课程、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等,学科专业基础强化课程主要针对选择学术研究方向的学生,重点开设科研方法及与考研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考研竞争力。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主要针对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学习,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3.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来实现。结合“1+2+1”培养模式,在第四学年,安排学生到相关中大型企业进行为期一整学年的实习。在企业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即给每位学生安排一名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计划,共同负责学生这一个学年培养的全过程[7,8]。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部分专业选修课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授课。(2)专业训练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生产流程与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实施。(3)企业培训,为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实施[7,8]。

四、实施的典型案例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施“卓越农林人才计划”4年来,已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的2014、2015和2016级共3个年级分别成立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简称“卓越班”。下面以第一届“2014水产养殖卓越班”的实施为例进行介绍。

1.学生选拔与班级。2015年3月,开展“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动员大会,首先2014级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通过自愿报名、专业面试、院内对学年成绩绩点审核的方式,择优选拔50名学生成立了第一届“2014水产养殖卓越班”。此班采用单独开班上课,并实行淘汰制,每个学年考核中有2门课程不及格或者2年内累计有3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退回选拔前的原班学习,不再参加补充遴选。同时规定,因不适应“卓越班”教学模式而中途退出的学生,转回原专业学习。“卓越班”单独制订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学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在不影响计划内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可以跨院、系任意选课。

2.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的组成。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对“卓越班”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为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最佳的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任教。在学院内选派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指导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2人。同时,结合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与区域优势,有针对性地组建了“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和“营养饲料”3个复合型教学团队。由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均由校内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建立,基于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为实现卓越复合应用型水产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将企业具有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纳入教学团队,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3.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根据“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和营养饲料”3个方向组,建立了3个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对应方向组的学生开展教学实习、假期见习、职业训练、创新研究等。如“健康养殖”方向组与“广东罗非鱼良种场”、“病害防控”方向组与“广州利洋科技有限公司”、“营养饲料”方向组与“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对接,并共建“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基地”。

4.制度与条件保障。(1)制度保障。为了保障“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检查实施暂行办法》、、《广东海洋大学教学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海洋大学实习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为项目教师聘任、实践基地管理、学生创新研究、质量监控、经费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2)经费保障。广东海洋大学以及“卓越班”所属的水产学院为保障试点改革的顺利推进,在经费上进行了资助,主要有:①学校为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资助5万元/学年,用于聘请导师、讲座教师、班主任及相关管理工作开支。②教师承担试验班的教学工作量,按教学标准课时乘以1.2的系数,试验班学生导师按每学期每学生计10个标准课时。③试验班学生实习费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至1500元/人。④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政策向试验班倾斜。(3)人员保障。①项目由学院组织实施,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的院长担任,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专业系主任、参与该计划的企业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项目管理的有关制度,组织工作小组开展项目工作。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专家和企业方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审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培养计划实施。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成员由学院专业系、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组、企业等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

水产养殖学专业所在的学院针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导师遴选、学生选拔、教师考核等有关办法。“卓越班”的学生遴选后,统一编班,集中住宿,为试验班选配关爱学生、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班主任。

五、取得成效

水产养殖学专业通过实施“卓越班”改革,目前成效较为显著。改革实施四年来,不仅建立了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率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同时也强化和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9],也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科技动力,扩大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产、学、研“三赢”的效应,因此值得在水产类及相关专业进行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21-23.

[2]韩英,陈松波,刘敏.农业院校水产養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水产,2014,(1):1-3.

[3]张忠霞,张茵茵.完善我国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3):39-41.

[4]白东清,李丽,谭照君,石洪玥,乔秀亭.卓越水产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的初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250-252.

[5]汤保贵,冯波,杨奇慧,张静,张健东,陈刚.水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8):46-47,146.

[6]董鹏中,张玮东.建立“校—企—校”联盟 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2-27(4).

[7]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9):20-21.

[8]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9-51.

[9]解相林,黄贤刚,倪雪朋.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87-88.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