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引进人才促进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

2018-07-24马吉飞周庆强王菁张建斌张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兽医学学科建设

马吉飞 周庆强 王菁 张建斌 张涛

摘要:为实现“十三五”跨越式发展,学院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合理引进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平台、社会服务、学科专业等多方面的建设。面对学科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科学布局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国际化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对人才的引进思路和措施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引进人才;兽医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24-02

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其中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是高校一项根本性的任务[1]。高层次人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学人才观指引师资队伍建设[2,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4]。

一、学院人才引进与学科专业建设成效

为引进人才,学院根据学校有关政策,建立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为人才提供较好的人文和科研环境。在绩效管理、课题申报、科研项目开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1.人才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得好坏是高校教学、科研、对外服务三大功能实现的决定性因素[5]。从“十二五”至今,学院通过外引与内培结合,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三层次人选6人,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2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研修3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其他各专业学会理事10人。成功引进“双聘院士”1名和千人计划项目(短期)外国专家2名,聘请客座教授、研究员10名。2013年全国兽医学学科排名位居第18。获批天津市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生物技术创新团队1个。通过“高校教师产学研用践行计划”项目,建设了一支“双师型”的校企优秀指导教师队伍。24名教师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形成了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学科研队伍[6,7]。

2.平台建设。(1)建立多学科联合硕士培养体系。自“十二五”以来,引进了26名博士以及副教授,壮大了师资队伍,陆续完善了4个学术型兽医学硕士点和1个专业型畜牧学硕士点教学科研队伍,突破性地与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合作进行了兽医学专业博士,申报并获批了1个学术型畜牧学硕士点和1个专业型兽医学硕士点,逐步建立了从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2)组建10个平台,服务都市型畜牧业。学院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平台1个(天津市瑞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动物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建成了天津市动物医学实验示范中心、天津市动物科学实验示范中心、天津市国际动物转基因评价实验中心(2017)各1个,中韩功能性饲料研究中心1个,中加奶牛健康养殖与营养研究中心1个。

3.引进人才与科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24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出版学术专著36部,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0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78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1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

4.引进人才与社会服务。通过天津市千人计划项目,组建了以千人计划项目人才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2个,进行了奶牛饲料营养评价和新饲料、疫苗、新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并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横向课题服务现代畜牧业为例,其中技术合作企业7个,高新技术企业6个,上市企业1个(瑞普),外接研究开发项目20项,共有横向研究经费1568万元,为企业建立了高效、环保、优质的畜禽安全生产模式以及畜禽养殖病害多元化防控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以现代化的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为平台,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团队公共服务基地。该基地每年平均诊治畜禽病例15000余例,成為天津市乃至全国知名的教学动物医院,累计接收实习生1000人次,锻炼培养了国家执业兽医师20名,并成为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的“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天津市青年创新创业培养基地”。

二、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

1.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学科群优势特色未能充分显现。由于各学科人才分布不均衡,需要通过人才引进建立完善学科群——“京津冀现代都市畜牧业特色学科群”,以兽医学为牵头学科,亟需大量人才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包括畜牧学、计算机工程、应用化学学科,形成学科群优势和特色。

2.兽医学学科高端人才匮乏。2017年9月教委批准学院兽医学学科作为“十三五”博士点建设单位,指明了学科点和学位点发展的方向,但兽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均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如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尚无国家级的奖项和国家级、市级的工程中心或实验室。由于高水平人才匮乏,导致学科建设平台不足,各学科研究方向与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发展结合度不够深入,承担的国家和市级重大研究项目较少。

3.学科和专业国际化程度较低,学科知名度亟待提高。兽医学及其相关学科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项目较少,尚未举办过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利转化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及其带头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因此,基于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的要求,急需加大学科的国际化步伐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三、“十三五”期间人才引进的思路与展望

“十三五”期间是天津农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科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8,9]。要顺利实现学科建设规划目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关键因素,所以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重点学科稳健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引才渠道。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学院对高层次人才信息的获取量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对学校的需求了解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大学校以及兽医学学科的宣传力度,拓宽引才渠道。

2.打破传统思维,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学科领军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团队(院士团队、杰青团队)的引进工作,采取行柔性引进。对于不能全职来校工作的,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柔性引进,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构造和谐环境,促进引进人才与现有师资的融合。“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必要条件。引进人才之后,通过座谈、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增进和现有师资之间的了解,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动作用和科研团队的基础作用,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4.处理好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之间的关系。外引和内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稳定、引进、培养、借智、交流”等方式,整合国内相关院所的人才队伍资源,形成方向稳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雄厚、能支撑学科群和学科点的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做到学以致用,实现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双赢,为学校申报博士点授权打下基础,为建设高水平的农业大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J].中國高等教育评估,2013,25(01):40-43.

[2]葛庆华.对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08-110.

[3]郭军,艾芫.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路及办法[J].文教资料,2016,(10):76-77,83.

[4]刘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25(01):40-43.

[5]张晓旭.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4):38-42.

[6]王瑞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3):86-87.

[7]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2):57-62.

[8]朱青.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9]王建华,朱青.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变革的路径[J].山东高等教育,2014,2(02):25-33.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兽医学学科建设
《中兽医学杂志》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