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口译的忠实度问题

2018-07-24曾洁仪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关联性口译翻译

曾洁仪

摘要:忠实度从一开始就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唇枪舌剑直到今天虽然似乎略有平息,但这场由来已久的论战却从未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到底何谓忠实?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翻译理论研究中关于忠实度的各种主要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带出从关联性及交际效度的角度谈忠实度问题。

关键词:忠实度;翻译;口译;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90-02

长期以来翻译界都在讨论何谓忠实,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找到一种真正能令所有不同观点持有者折服的“定论”。为何久经时间的洗礼,关于翻译忠实度的讨论却依然存在如此多的分歧呢?若我们回溯多年来关于忠实度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实忠实这一概念是基于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相似性展开的,翻译是否忠实主要是看译语语篇和源语语篇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然而我们正缺乏一种译界公认的统一标准,能够清楚、明晰地界定译语语篇到底要和源语语篇相似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忠实的”。鉴于一切翻译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在于成功地建立“交际”,笔者认为我们也许应该回到交际这一根源问题来寻求忠实的真谛。

一、关于忠实度的翻译理论研究简析

最早关于忠实的争论焦点落在到底应该忠实于语言还是意义这一问题上,即所谓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内容,然而这种讨论其实从一开始就趋于简单化。随着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简单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关于忠实度这个问题,译界目前普遍都已达到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一方面,翻译不能仅仅忠实于语言,纯粹的语言忠实而导致译语晦涩难懂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单纯地忠实于意义而完全忽略语言形式的考虑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忠实。许多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尝试阐述到底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忠实?翻译到底要忠实于什么?由于观点众多,难以一一列举,笔者谨在下文对过往译界关于忠实度问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纵贯整个译界对忠实度所作的研究,其实针对口译忠实度问题的研究很少,即便是释意派,其理论最初是建立在同声传译的研究上的,可是后期的研究重心则逐步向笔译领域发展。而在Lederer女士的《la traduction d'aujourdhui》一书当中,虽有专门的章节探讨忠实度问题,可是这些探讨却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笔译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口译的需求也随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其实很需要更多专门针对口译的相关研究以不断提高口译实践的水平和培养更多优秀的译员。再者,鉴于口笔译之间存在许多不可消除的深层差异,值得我们分别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然而一直以来译界的理论研究都似乎偏重于笔译领域或者是以针对笔译的研究覆盖到口译领域。其实,正如许钧老师在其著作中提出的那样:到底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翻译理论”,可以消除口笔译之间的巨大差别而放之四海皆准呢?即使有,笔者认为其适用的程度至少是不一样的,有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直接针对口译忠实度而不是笼统的翻译忠实度的重要原因。

其次,对忠实度的研究发展至今,其实不同学者对于忠实的看法都基本上存在以下共识:忠实的核心是要忠实于内容,追求信息、思想的对等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对等,但同时也强调这种对等和忠实并不是绝对的、静态的和不变的,某些时候形式对等也非常重要,这种共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者们都认识到不可以静态地、绝对化地谈忠实,根本原则在于以意译为核心,在这一基础上尽可能的兼顾形式,只是他们所用的表达方式或者着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说,释意派在阐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用的是“équivalence”和“correspondance”这两个术语,而奈达采用的则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说。释意派在讲述“直译”的重要性时,强调翻译科技术语、数字、列举、专有名词等需要,而奈达则着重从诗歌等文本的翻译来阐述对形式的重视。两者的观点从本质上其实并不矛盾。

二、关于忠实度争论的根源

尽管译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对忠实、对等及其引伸出来的直译、意译问题却依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共识。笔者认为,这种没有止境的争论也许可以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来看。

1.历史原因。“忠实”这个词从刚开始在译界里出现就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从乔治穆南提出了著名的“不忠的美人”一说开始,译界就引发了一场对直译和意译的激烈讨论。无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然而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为自古以来,每当我们使用“忠实”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赞颂人的一种优良品质,而“不忠”则习惯性地带有贬义的色彩。“不忠的美人”把意译比作一位美人,但却不忠于丈夫,这在当时确实有其合理性,因为当时对忠实的研究仍偏于简单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许在意译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和原作偏离甚远的极端情况,因此用“不忠的美人”来形容也未尝没有道理。但这种说法本身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种心理暗示:“忠实”是好的,“直译”等于“忠实”,因此直译就是好的;“不忠实”是不对的,“意译”等于“不忠实”,所以“意译”是不好的。

2.理论原因。直译、意译之争不休,其根本原因在于译界缺乏一个统一框架下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来梳理直译和意译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关系。在理论上,直译、意译两派观点各有千秋,都不乏支持者。然而,自古以来译员们一直所追求的翻译的至高境界却不是这两者的其中一种,而是做到形神兼备。换而言之,在实践当中,任何一位译者都不可能只采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完全放弃另外一种。相反,译者通常会根據实际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或多或少地使用到两种处理方法,即便是在完成同一翻译任务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事实上,关于直译、意译、忠实的研究发展到现在,学者们已逐渐开始用一种较为宽容及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二元对立,但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大方向和大原则的层面上,只告诉我们忠实的核心在于意义的忠实、意义的对等,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形式,却未能从理论的高度上,用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观点去阐述清楚为什么在某一种情况下应以直译为佳,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意译更好,阐述了到底是什么标准和原则在背后无形地指挥着译员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判断。

此外,关于忠实的论战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平息,一定程度上在于过去对于忠实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原文和译文的相似程度这一基础上的。诚然,忠实确实应该建立在一定相似度的基础上,否则无从谈起所谓的忠实,但是这样一种相对机械化的衡量标准并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翻译活动。如果说译者可以也应该根据具体翻译需要,在为了达到意义对等的前提下,在某些地方适当地“牺牲”形式对等,那么在每次不同的翻译任务中,译文到底要和原文相似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得上忠实呢?译者为了意义对等而牺牲形式对等的度又该如何拿捏才算是得当而不会被冠以“不忠”之名呢?问题提到这里似乎就找不到出路了,因为恰好缺少了一种清楚明确的理论依据来帮助我们在面对不同翻译任务的时候都能清晰正确、有理有据地做出判断,而不是单靠译者的经验来判断。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困境主要是因为过往的研究似乎都脱离了翻译这种交际活动的本质来谈忠实。翻译这项人类活动之所以会产生并不断发展,究其根源,就是出于交际的需要,因此,如果脱离了这一根本目的来谈忠实,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忠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要对忠实进行比较科学而且全面的研究,关键在于找到一個统一的理论框架,能够充分考虑到翻译的交际本质,并且可以从理论的高度阐述过往译界所不能解释清楚的翻译实践中译员需要做出的复杂选择。关联理论的出现似乎可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使翻译忠实度的研究迎来了真正的曙光。由于篇幅受限,本文未能详细展开,希望未来有机会深入探讨关联理论对于口译忠实度的启发。

参考文献:

[1]Lederer (M.). La traduction aujourd' hui[J].Hachette F.L.E.Paris,1994.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Nida (E.),Taber (C.).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M].London,United Bible Societies,(授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转印版本,2004),1969.

[4]Reboul (A.),Moeschler (J.).Pragmatique du discours[M].Paris,Armand Colin,1998.

[5]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关联性口译翻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