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8-07-24冯小珍韩国成李华蒋永荣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培养模式构建

冯小珍 韩国成 李华 蒋永荣

摘要: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用于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匮乏,开发的新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加强生物技术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将构建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41-02

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产生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1]。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制药作为新兴产业,其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多门科学高度综合、多学科互相渗透,其研制开发需要大批不同领域的科学人士紧密協同合作,因此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增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效果[2]。

生物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制品的过程,主要利用生物芯片和纳米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DNA重组技术、基因治疗以及结合新兴科技实现。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免疫系统疾病、冠心病等常见疾病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3]。

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一直非常可观,在生命科学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生物制药技术,其从业人员、上市产品品种、销售额和发展潜力,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4]。美国拥有成熟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金融市场,从而使得筹资过程规范化和简单化。市场具有开发理念和品牌意识,再加上政府大力支持创新,制定的政策确保一旦药物被批准后就可受知识产权的保护[5]。目前,美国生物制药专业有名的大学,都能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足够的科研经费,承担国际、国内众多科研项目,培养大批高精尖科研人才。

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用于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匮乏,开发的新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新药开发进程缓慢[6],尤其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使得中医药成果获得最高奖项后,加强实用型生物技术制药的人才培养知识经济的特征变得更加显著[7,8]。

广西地处西南,属于欠发达地区,高校数量并不多,而且仅有少数高校开设生物工程或生物制药专业。开展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能力,适应以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为区域特色的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广西乃至西部地区生物医药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一、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保健品和制药等领域从事生产、产品技术研究开发、质量检测和企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2009年开始招生,为四年制本科专业,目前已有四届毕业生。通过填写调查表、电话交谈、网络交流等方式,调查到四届毕业生近150人的就业情况及工作状况,除去考研的学生,只有20%的学生从事生物制药相关岗位的工作。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广西的支柱性产业,并拟对相关现代中药重点企业进行扶持,主要是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还拥有一片宽阔的海域,蕴藏着大量的海洋药物资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广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将会需求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旨在构建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在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依据专业认证,拟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科教协同四个方面研究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与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能在生物技术、制药技术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定位、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将以生物学为基础、以药学为依托,把生命科学的理论和生物技术与现代药学紧密结合,适应以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为区域特色的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并突出在生物检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特色。

为了彰显生物制药方向的特色,需要认真研究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应囊括的知识结构,对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培养原则。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应囊括的知识结构,我们特制定了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构成,该体系体现了上述培养原则,为办好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相融合的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解决了关键问题。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前沿技术诞生于欧美发达国家,必须立足于外文原版教材的知识,才能准确深入了解相关技术知识,因此双语教学也需要纳入理论教学培养体系。课前备课时,每个模块的概要章节都设置了双语教学,特别是重要名词及技术部分,为学生日后参与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例如我院已将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设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用专业外语名词解释专业问题,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需要补充的是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能看懂生物制药工程设备图纸,具备对生物制药所需配套设备进行选型、对生物制药车间设计提出设计要求的能力,也需要深入学习机械制图、化工原理等课程,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因此,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科学也需要纳入理论教学培养体系。而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囊括生物科学与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着重研究包括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在内的前沿技术研制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及应用前景等。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技术新,而且更新速度快,只有将生物技术与药学专业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生物制药复合型人才。

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院与生物制药相关的工厂企业坚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理清合作理念,并建立合作培养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联合指导训练学生,实现双赢互补的良性循环,这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制药复合应用型人才不能缺少的关键过程。同时,第二课堂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增加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机会。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必须纳入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周佩.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3):8.

[3]徐广宇,白羽,杜培革,等.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58-760.

[4]代良伟.生物制药技术及以其为主的产业基础情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210-211.

[5]张牧.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6,(11):77-78.

[6]杨德龙,栗孟飞,李唯.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5,32(2):106-109.

[7]李玉彬,钱晓璐.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86-387.

[8]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92-96.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培养模式构建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