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下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设计

2018-07-24张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生态系统智能手机

张伟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诞生了教学生态系统。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时记录,更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借助智能手机、多元智能发展测评系统、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师生自我调控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生态系统;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54-02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教学生态系统是教学环境中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生态集合体(陈仕品,2016)。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多种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生态系统。新的教学生态系统既坚持行为主义,注重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时记录,实现学生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完美结合,又坚持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本文将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的多元智能可以利用智能商数来表征,如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判断商数(JQ)、逆境商数(AQ)、创意商数(CQ)、发展商数(DQ)等。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发掘资优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习的方法,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观念改变带来教学活动及行为的变化,我们须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施用“多元智能”引领教学的策略。

二、多元智能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设计

把多元智能提升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多元智能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通过无痕管理、有痕监控、全程调控以及大数据分析,做到实时调控人才培养进程,实现个性化培养与人才挖掘。

1.系统工具。(1)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搭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学生端,且具有天然优势。学生以智能手机为载体接收教师信息与指令,参与教学活动,传输行为数据等。(2)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陪伴很多学生长大的娱乐方式。在游戏中,玩家能看到个人成长,体验到能量提升带来的满足,清楚自己的弱点或优势,也能体验到强者更强、弱者有招的自我调控。所以,本研究从学生熟悉的网络游戏引入“能量值”概念,把学生自身多元智能转换成可以看得见且体验到的图形化能量值,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3)课堂交互信息技术。“互联网+”课堂打破了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方式。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生生、师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互动,为学习带来新体验,能够做到过程记录与结果分析;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寓教于乐;能够促成学生思维方式和多元智能的养成与提升。

2.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实施流程。(1)多元能量值起点测评。信息化生态系统建立了每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学生入学时,依据科学测评体系(如多元智能发展测评系统MIDAS等)从多元智能的各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能量值测评,生成学生能量值起点,如下页图1所示,保存在个人发展空间中,为教师开展课程备课、课堂授课、课后针对性拓展提供参考。(2)分类教学准备。课程开始前,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学生发展空间中图形化呈现每位同学的多元能量值,教师(或教学团队)能够根据每位同学的能量值有针对性地准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颗粒化、数字化处理,并按多元维度进行分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生态系统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对应能量值较低的学生推送内容,也能为对应维度能量值较高的学生推送难度较大的资源。总之,针对不同维度能量值的学生,信息化生态系统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个性化推送不同的资源、内容、活动及学习方式。以测试题目为例,见表1,通过密切关系度,建立题目与智能维度的匹配关系。(3)实施个性化教学及调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结合信息化生态系统的数据分析实施教学决策,如开展问答活动,系统能根据学生的维度能量值随机推荐(点名)语言较弱的学生来回答;逻辑数理智能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个性化辅导;3D模型设计类资源需要推送给空间智能能量值较低的学生群体。系统决策须依据一定的逻辑公式进行判断,如当某个学生的语言智能测量值≤全班学生语言智能测量值的30%时,系统可推送匹配度为A的内容。生态系统能够借助学生的智能手机,以手机APP或微信等渠道打通数字传输通道,记录学生上课期间的学习行为,包括调查、问答、讲授、抢答、点名、测验、头脑风暴、作业等。课程进行中及结束后,信息化生态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估,多维能量值数能够实时变化,并图形化呈现。(4)学生与教师的自我选择和调控。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维度能量值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发展路径。教师根据授课班级的能量值增值变化调控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做到个性化、有针对性,实施因材施教。(5)管理决策。专业带头人或教学管理者宏观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及各维度能量值变化:了解哪些学生对任课课程都无反应,多元能量值都无变化,需要实施重点帮扶,对其进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引与辅导;挖掘个别维度增值较大的学生;测评每一门课程的贡献度,调控教学计划;通过数据挖掘把教学方法与多元智能提升进行匹配;掌握教师教学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等等。

三、多元智能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优势

1.该系统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生态:第一,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活动参与的行为转化成数值,只需利用智能手机搭建数据桥梁,不需过多的技术手段干预师生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流畅性;第二,从知识认知、能力认知等深度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學决策、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及师生自我调控,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最有效辅助;第三,能够记录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与发展轨迹,甚至能够整合多个互联网学习平台,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2.智能手机曾经是教师课堂上的“敌人”,但在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由娱乐工具变成学习利器,学习课程内容、资源,参与学习活动,传输数据,挖掘隐性知识,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3.有助于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尴尬困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多媒体组合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阶段,但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构建无缝衔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生态系统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智能手机还将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实时链接学生、教师和学习平台,实现师生交互的实时性及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仕品、何济玲.信息技术与教学生态系统的融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8):72-77.

[2]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3]陈明选、刘萃.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68-73.

[4]胡梦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测评系统的设计[D].贵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理论生态系统智能手机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