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课程大纲的研究与实践

2018-07-24王书旺于宝明张园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高职

王书旺 于宝明 张园

摘要:文章提出将课程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文章首先回顾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历史,然后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大纲的功能和要素,最后对课程大纲的撰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专业认证;高职;课程实施大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45-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认证的过程首先考察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否与行业需求契合;然后评价此专业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否有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环境、师资队伍、行政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系统;最后则关注专业各方面的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

在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有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来规范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取、编写教材或选择教材、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这类文件一般被称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一般也可以为教学评估与检查提供有效信息。

潘懋元在《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中阐明,指导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的文件称为教学大纲,它简洁地规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的范围、重点、程度、教学顺序、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定义了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2001年,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抛弃课程大纲而采用课程标准,并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我国《高等教育法》在第34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并没有颁布过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但是在教高[2006]16号文中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此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也尝试制定课程标准以取代教学大纲。

在高职院校中,过去大多数使用教学大纲,近几年来,包括笔者学校在内的大量高职校开始各个专业中推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是由于课程标准信息过于庞杂且冗长,对于授课教师而言,真正起到指导教学作用的内容较少;而内容中大量的术语更无法让学生有效理解,不具备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课程标准更像是一个课程开发文件而非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而传统的教学大纲则只考虑了教师的需求,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需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有所抵牾。所以有必要用更为实用和简洁的课程大纲来取代现存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溯源

一般情况下,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认为是夸美纽斯。他的教育思想在德国经赫尔巴特及齊勒等人的完善,形成了德国的教学论思想体系。在德国教学论中,教学大纲并不给出详细的教学内容,也不具备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功能,它仅仅给出宏观的教学目的。

教学论思想经由不同的途径传入我国,并且受传入国的影响,不同途径进入中国的教学论也具备不同的特点。其中经美国传入我国的教学理论,经美国的超越和改进,已经变成了课程论;而我国目前的“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则是经俄罗斯和苏联改造后传入我国的;而最早进入我国的现代学制则是经日本传入的。

二、课程大纲的功能分析

课程大纲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方案在某一门课上的具体体现。在一门课程实施之前,我们应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需求:即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基于对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分析,确定整个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和应承担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

目标:即想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取得何种成果。根据课程应承担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过程:即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成果。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习惯,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评价:即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这些成果。改进评价方式,以呈现学生学习成果为目的,体现学生在各个领域的进步。

改进:即如何保证成果持续满足需求。及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完善课程建设。

课程大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文件,它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应该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需要有理论指导以保证其科学性。在我们的课程实施大纲设计过程中,主要基于以下理论:(1)契约观:传统的大纲更像是用于存档的资料而非指导教学的文件。新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同,它不仅提供给教师,也提供给学生。在新的教学大纲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的团体,而是互相帮助的同伴,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2)学生中心观: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教学领域,它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要讲授的内容并不是依据教师的熟悉程度、重视程度,而是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式的选取上,并不是选取教师擅长或者熟悉的教学方式,而是选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在考核方式上,不是以教师检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为目的,而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学习成果为目的。(3)学习过程观:学习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掌握我们预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课程实施大纲应具备以下功能:(1)师生的教学合同:师生的教学合同,意味着教学大纲不仅是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文件,更是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在这份文件中,教师会向学生许诺其会提供给学生什么学习条件和资源,会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技能,会训练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学生作为缔约的另一方,会考察、监测教师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2)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学大纲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课程学习地图。学生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间学、有什么学习资源可供利用以及学习到什么程度。(3)师生的沟通桥梁:课程大纲应该提供清晰可靠的授课教师联系信息,便于学生在必要时与教师交流。(4)教学评估的工具:这里的教学评估既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估,更是对课程建设成效的评估。课程的持续优化需要有精确的反馈数据和可靠的反馈信息,教学大纲应该具备评估课程成效判断、教学数据搜集等功能。

三、课程大纲的要素

在对课程大纲进行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教师和学生双方可能需要的信息,保证大纲能对教和学两类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开课学期、授课教师、学时学分等信息。在这里,授课教师明确的联系信息和辅导安排将会大大提高师生的交流可能。

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门课要学什么,学完之后会具备何种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告诉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授课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一部分,不仅要明确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明确教师应培训学生何种基本素质。

教学资料:学习本门课程所需的教材、参考书及网络学习资源等内容。

授课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内容。此处信息应尽可能详细,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会学到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习以及每一章节的可能考核方式。同时也是对授课教师的约束,教师应依据课程授课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形式授课,不可随意更改。

进度:授课进度列表,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课程的教学进度。

四、课程大纲设计及撰写注意事项

1.关键要素齐全。课程大纲在设计时,要时刻牢记它的契约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设计大纲模板时不会忘记它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常常会无意识地忽视它在学生学习和课程持续改进中的作用。而这两点正是我们改变原教学指导文件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在课程大纲模板的设计中,关键要素要齐全。

2.学习任务明确。当学生面对一门新课程时,并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所有的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学什么”,也就是这门课的学习对象是什么。如果学生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下面的学习时间中要学什么,那么他就会有相对清晰的目标。这对他后续的学习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大纲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它呈现的学习任务就需要非常明确而具体,不宜是教材目录一样的泛泛而论。

3.语言描述准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考虑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它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表1所示。在表述这些教育目标时,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较为准确的词语,尤其是动词。

五、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中,最根本的考核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核心能力的达成,而要达成我们制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则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构建。但我们所有的设计和规划,最终仍然需要通过课程实施来落实。在任何一门课程实施之前,需要有尽可能严密的设计以保证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大纲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文件之一。

参考文献:

[1]贾剑方.从大纲到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溯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

[2]张光.高校课程大纲的功能和要件:兼论我国大学课程大纲制度之现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

[3]魏泽.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的现状考察[D].西南大学,2010.

[4]雷珍容.“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大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5]季诚钧.大学课程大纲的理念、要件与特征:基于美国的经验[J].现代教育论丛,2014,(2).

[6]李坤崇.学业评价: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及应用[M].华东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