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出国留学适应性训练研究初探

2018-07-24任烨南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任烨南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合作院校及合作项目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拥有了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国外是否能顺利适应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了学生能否如期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高校学生赴国外适应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如何从心理建设、生活行为辅导、学习方法适应、政策扶持等方面来构建支持体系,以便更好地提升出国项目管理工作的成效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在外求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适应性训练;思想教育;出国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32-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校生拥有了踏出国门,体验国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出国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开拓了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鉴于这个原因,出国热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但在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学业压力、挑战未知等方面的心理建设,缺乏一定应对陌生环境的应变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挑战逆境的意志力,出现了不适应的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这也严重影响到了他们能如期完成学业。

一、出国学生出现不适应异国求学的普遍问题

通过对浙江万里学院已赴国外学习的2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访谈,出国学生出现不适应异国求学的普遍问题。

(一)语言问题是第一障碍

虽说出国学生的外语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且大多数考到了对方院校的入学要求,但是国外的课堂是不会因为国内学生的加入而降低学术标准,教师也不会为国内学生减慢讲课的语速,所以学生普遍要经历的一开始听不懂或者听不太懂的惨状,也没法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甚至有些当地学生不愿意和中国学生一组进行团队作业,以免影响到他本人的学术课程评定,因而中国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独立生存能力较弱

在国外生活初期,出国学生需要自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比如做饭、租房,申请住宿,办理银行卡、公交月卡等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面对初到陌生国度接踵而来的这些问题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此外,有些学生不适应国外的餐饮习惯和生活习俗,容易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绪,内心也会变得更加脆弱。

(三)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在教育体制上,国外高校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模式,而国内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太擅长在课堂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他们更倾向于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所以有些学生会出现不适应国外老师的课堂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不适应国外的课堂氛围。

(四)缺乏应对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害羞和内向,不太愿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缺乏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容易产生怯场、回避的应对态度。

(五)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建设和心理支持体系

国内学生初到陌生的环境,面对来自学业、生活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因缺乏亲人和朋友的关怀,缺乏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感,往往会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此外国外高校主张学生的自我管理,没有辅导员引导学生处理学业生活方面的问题,学生遇到问题也无从述说。

二、高校针对学生赴国外的适应性训练

笔者认为:加强学生赴国外适应性训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学业压力、挑战未知等方面的心理建设,提高他们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便更好的过渡到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在学生出国前,高校针对学生赴国外适应性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心理建设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爱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端正学生的出国(境)学习动机。

2.建立微信、QQ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适时提供心理干预。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建议出国学习。

3.在外学习期间,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外方学校组织的活动,多与当地学生互动交流,这样既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又能排除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二)在生活行前辅导方面

组织专题讲座,针对不同的国别向学生介绍各国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和高等教育的特征,传授在国外生活经验和生活乐趣,加深学生面对独立生活能力的信心。此外,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外国美食、生活习俗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于异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邀请来华留学生共同参与,使他们成为学习伙伴,增进出国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友谊,在相互交往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异国语言环境的陌生感。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制作已经出国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期间的视频,向即将出国的学弟学妹传授学习和生活心得,并建立起微信和QQ沟通平台,方便学生相互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的交流。

(三)在学习方法适应方面

1.在学生出国前,组织外籍教师上示范课,请学生体验国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听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尝试让学生进行国外合作院校的网络课程学习,体验中外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强调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搜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四)在政策扶持方面

高校可联手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学生学业指导体系,高校可通过微信平台、QQ平台,邀请外事处、教务处、各学院教学院长、学生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负责老师进入QQ交流群为学生提供权威答疑,解答学生在选课,中外方课程衔接及学分要求、毕业等相关事务的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更好的提升出国项目管理工作的成效性和規范性,提高学生在外求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电建.从多维的角度看国外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9(6).

[2]李争鸣,刘欣蕊,闻希,张炜育.国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

[3]李丹洁.跨文化适应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跨文化能力和自我身份的认同[J].科学与财富,2014,(02).

[4]王电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血液适应困难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5).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