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现状及兼顾对策建议

2018-07-24闫文娟陈艺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科研青年教师教学

闫文娟 陈艺妮

摘要:一些教学型高校的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努力写论文申项目达到晋升职称的要求,其中以青年教师最为典型。本文分析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现状及原因,并给出了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青年教师进行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213-02

一、引言

近几十年,中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科研高于和重于教学的趋势[1],导致科研和教学失去平衡。一些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科研,集中优势资源致力于科研实力的提升,而一些原本的教学型大学,甚至民办学校也在大力发展本校的科研水平,追求科研项目及论文数量,因此出现了全民科研的局面。然而,科研和教学是一所大学的双翼[2],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高校的教学职能将会被逐渐边缘化。教师是大学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而青年教师既是科研的新生力量,又是教学的主力军,如何将教学和科研相联系,兼顾好二者,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的现状

教学型高校的教师面临上课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教学型大学相比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而言,经费缺乏,师资力量比较弱,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对中老年教师而言,上课内容以及管理学生的经验已经十分充分,但仍然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完成教学;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站在讲台上资历尚浅,缺乏经验,加上备新课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晋升职称时,除去个别高校,大部分省属高校是按照省统一的要求评定,虽然现在较多省份已经把副高的评审权下放到学校甚至二级学院,但评职称时论文和项目几乎是一项硬性要求,并且水涨船高。即使个别高校专门针对教学突出的教师设置了特殊的晋升通道,但是要求甚高,达到该要求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要晋升副教授,需要获得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因此,大部分教师仍把比拼科研作为一条可行的通道去努力。总之,相比研究型大学,其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且高师生比不会给教师带来过于繁重的授课压力。教学型大学的研究氛围并不宽松,不仅要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一起去争项目,拼论文,还要面临地位高于一切的教学工作,这是一些地方教学型大学想要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

(二) 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原因

青年教师很难兼顾教学和科研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客观层面:一是高校或者二级学院招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需招人,更多考虑的是这个博士应聘者的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因而出现了高校招的博士教師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因而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自己的科研水平,从而挤占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二是二级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学院对每位教师课时量的要求不匹配,因此,每位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会“自愿”承担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甚至会形成只要有课带就可以的局面。这样的后果是,教师备课压力大,最后往万金油方向发展,不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三是职称评定比较重视论文和项目等科研成果,因此,只要评职称的这根指挥棒不变,教师的重心就很难转变。

主观层面:一是现在能进高校的教师都是博士毕业,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自身不想荒废武功,在写论文等做科研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内心更愿意往科研方向走;二是青年教师博士一毕业进入高校,就要面临站稳讲台的压力,面临新课,备课时间长,组建家庭,抚养小孩,生活压力大,还有可能讲授课程与研究方向不一致。

三、青年教师兼顾科研和教学的建议

以上主客观两个层面的原因,使得青年教师很难兼顾科研和教学,不少青年教师为了二者兼顾,付出节假日等更多的休息时间来做科研以及备课。只关注教学,不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只关注科研,有悖于学校对教师教学职能的定位,将会导致教学这一大学的基本职能边缘化,学生质量下滑,细思极恐。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我们有以下政策建议。

(一)青年教师内心须认识到科研和教学不是一个矛盾体

青年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当作一种负担,而应该赋予教学一种社会责任。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教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听老教师的课,多练习,一般都能胜任讲课的工作。研究表明,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3]。当在意识中把教学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时,教师才会在科研过程中思考如何将科研融入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从教师层面来说,相比“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由于科学研究需要,他们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一般要多一些[1]。比如,做研究也会更多地关注和联系校外其他知名专家,做横向课题就需要与企业多联系。这些都是重要的资源和机会,只要加以利用,都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将科研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青年教师在选择课程以及学院统筹安排课程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研究内容结合起来,不仅能节省备课时间,而且有助于提高讲课深度。教师把自己在科研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更可能跳出书本,将课本知识与当下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学会深入分析当下产业经济发展趋势。青年教师刚到单位,缺乏话语权,但是一旦有机会选择,就需要找准定位,最好选择和自己研究方向较为契合的课程,或者尝试开设适合自己讲授但尚未开设的选修课程或公选课程。另外,尝试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相挂钩,不仅推进自己的研究,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据及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杰.科研反哺教学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J].教育研究,2012,33(03):53-56+70.

[2]张中强,唐翔,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1):79-80.

[3]张洪高,唐晓鸣.中国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遭遇时代困境的表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1-9+37.

猜你喜欢

科研青年教师教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