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实践环节探索

2018-07-24鲍雅静李政海郭鹏李琳琳张靖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高等院校

鲍雅静 李政海 郭鹏 李琳琳 张靖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民族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校创新教育水平,以培养真正适应国情需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实践;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130-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战略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为了取得竞争主动权,以科技创新的方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坚决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几年,我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2018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7位[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依然存在不足,科技创新成果依然缺乏高度,且原创性成果依然十分匮乏。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局面下,我国面临着双重考验:不仅有获得跨越式进步的可能,也面临着拉大差距的风险。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人才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创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龙头型”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创新人才的服务、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结合的重要平台,应该在实施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的基本指标。培养创新型人才后备力量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本科生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其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各高校不同专业进行改革和实践的目标。[2]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为教学工具,学科为教育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培养科技人才。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我国高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单一标准,侧重检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思考如何通过考试,而不钻研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了跟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调整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主能力为重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以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人才。

与重点高校和一些研究性高校相比,民族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生源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发展程度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可能相对落后,导致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与一些重点大学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作为民族院校,其首要课题是依据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另辟蹊径,寻求合适的创新自主性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经加以提高,参加科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途经。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当下大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主流方式。但是大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自主研究、查询数据、自主获取知识等诸多培训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科研训练是一个补充这些缺点的很好手段。

科研训练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区别于教师授课,在研究一个课题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学科内容,结合不同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一般较为浅显,少有深度认识和学生亲身实践,学生吸收的也较少。“实践出真知”,科学研究唯有不断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旧的既定模式与方法中寻求创新道路,才能真正锻炼思维和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能够锻炼科学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平台。科学实践训练作为一种发散自由的教育方法,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独特的学习性格。而且,通过尽早接触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的每个环节,这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的后续深造。另外,科研结果的得出往往得益于整个团队的合作,学生参与课题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目前为止,许多重点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相应加入了科研训练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也有利于促进国家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

虽然我国已经具有实施高校学生科研训练意识,但是具体实施方法和机制尚未确定和完善,且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理性共识和可操作的运作模式。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包括多个环节,从科研活动的兴趣引导到科研小组的组建,从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到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与完成,从学生科研论文的发表到大学生科研竞赛的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目前对于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都是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某一实践环节,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因此,对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总结,探索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系统培养的方法和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基于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民族高等院校通过科研实践环节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指引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学生科研立项以及科技竞赛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在本校环境与资源学院的部分学生中进行相应的实践。其中,环节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引申及相关学术讲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对教师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个初步了解,从而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2.为学生建立创新实践载体和实验平台。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工作团队等创新实践载体的方式,开创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这种模式具有多重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具有突出创新精神、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能够高效整合学校硬件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形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融为一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以自主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为特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优质实践载体。

3.指导学生申报创新课题和参与科学竞赛。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来指点和协助学生进一步进行各类创新课题的申报,如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太阳鸟科研立项、挑战杯科研竞赛等。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潜在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其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构建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通过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巩固知识坚实度,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术。参与科研项目是一个接受和运用不同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增加科研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思考能力、科研协作与奉献精神的方式,将科研训练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突破专业课程教育的局限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艳玲,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国家创新能力位列世界第17[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8-02/26/

content_50608974.htm,中国网,2018-02-26.

[2]张大庚,栗杰,刘慧,李双异,杨劲峰,韩晓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21-123.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高等院校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怎样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