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助力专业群建设

2018-07-24张丹凤王超潘裕添陈羡德刘静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专业群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张丹凤 王超 潘裕添 陈羡德 刘静娜

摘要:在健康休闲(农业)产业应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率先进行了教学改革,包括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利用科研项目扩展实验活动,推进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专业群;微生物学实验;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095-02

一、引言

专业群是指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优化和补充专业设置,形成的特色专业集群[1]。闽南师范大学地处极具现代农业特色和影响力的福建漳州,健康休闲(农业)产业应用专业群紧密围绕健康休闲(农业)产业从园艺产品种质创新与安全高效生产管理、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管理、农业生态环境规划与保护、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管理与休闲农业等方面,打造一个以健康、休闲为核心的产业链。

目前,闽南师范大学共有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闽台)、园艺、食品质量与安全5个本科专业开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了助力本专业群建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积极探索了下面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专业群负责人、任课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注重基礎,贴近生活,产学结合”为导向,力求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与实践的零对接,推动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形式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结果可以提前预知,并且缺少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2]。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围绕专业群建设需求,以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依据优化实验内容。

“注重基础”是指开展基础性实验,授课重点放在学生应熟记的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应牢固掌握的基本操作和应熟练使用的相关仪器设备,为提升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模块开展的实验有显微镜使用、培养基配置、消毒和灭菌、无菌操作技术、革兰氏染色法等。“贴近生活”是指围绕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开设综合性实验,整合基础性实验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真实地把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微生物摆在学生面前。“产学结合”是指紧密结合行业的生产实践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将学到的基本实验技能、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生产实际需求融会贯通,使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转变。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计,如酸奶的制作、罐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灵芝的栽培、杏鲍菇多糖的分离与提取等。所有这些实验内容的优化,都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业需要的技术为载体,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改革。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以往“教师台上唱独角戏”的授课形式,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授课之前,教师会把录制好的新课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视频,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在线上一一解答。上课前,教师会随机选择学生代表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操作等部分进行讲解和演示。台下同学认真听取和观看学生代表的讲解和演示,并且进行点评和讨论,将知识更加深入、内化。教师还会针对课堂上同学提出的问题、实验重难点和易错操作再次讲解和演示。在同学的操作过程中,选取学生代表和教师一同巡视,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课堂结束前,教师会对整节实验内容进行总结。课后教师还会整理实验课上的操作失误和改进及大家碰到的问题,编制课后思考题,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在开展自主设计实验模块,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会走进课堂,用行业的真实案例拓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思路,让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情况和具体的职业技能要求,实现学生和实际职场的零距离接触。之后,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翻阅文献,了解生产过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任课教师和行业专家重点从实验的可行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后,学生向福建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实验室的使用权限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任课教师和行业专家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做汇报,学生和任课教师、行业专家一起评议实验设计和结果的优点与不足。随着学生主动性的加强,有效改变了之前“教师独自讲,学生照着做”的局面,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科研项目拓展实验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通过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拓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注入科研的综合要求,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我院教师承担了许多微生物学方向的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很多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走产学研用融合方式,其研究特色和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些校企合作项目与生产应用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走进科学前沿,了解生产一线对科研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具体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搭建起一条科研与实验教学的桥梁,让更多的科研项目走进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为今后的职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申请学生级创新科研项目。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查阅资料,选定课题,组成科研小组,申请闽南师范大学“科技文化节”科研立项和福建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在申请项目时选择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教师主要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最终结题。

五、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实习实训

微生物学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学习的来源不能仅是课本,实验活动的场所也不能局限于实验室,“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微生物实验教学期望的效果。因此,学院建立了菌物产业工程中心、食品实习实训中心、植物园等校内实践基地。同时,本课程结合闽南地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多家漳州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创新产学研用融合模式,构建共赢合作实践基地,如海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海市朝辉食用菌有限公司、漳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在联合共建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本专业群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绿宝集团有限公司、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单位组建了健康休闲(农业)产业应用专业群理事会,并且签订了联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协议书。在这些条件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进行现场教学和短期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学校为主的教学场所,增添了实验室、实践基地、企业车间等教学场所,现场教学、观摩教学和亲身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与用的结合。

六、完善考核制度

多元化、分模块、重视思考与操作的考核制度,对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和实践能力大有帮助[4]。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课放在一起考核,尽管通过调整两者间的比例,仍然难以体现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因此,本专业群将微生物学实验设置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并且十分注重过程考核。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实验课出勤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期末笔试、期末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实验课成绩的各部分具体比例为:课堂出勤及表现占30%(出勤考核占10%,平时课堂参与度和操作演示占10%,课堂上实验操作技能占10%),实验报告占20%,期末笔试考核占25%(实验基本原理与知识占10%、应用设计题占15%),期末实验技能考占25%。

七、小结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了生产、教学、科研、应用的相互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使课堂知识与生产应用无缝对接,加快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度,提高了行业对从业毕业生以及学校的满意度。虽然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须继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健康休闲(农业)产业应用专业群建设,努力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

[2]薛长艳,张昕欣,郝之奎,王玉新.“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生物化工,2017,3(04):54-56.

猜你喜欢

专业群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