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生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7-24梁巧灵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梁巧灵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素来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政治任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改变,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阵地和载体等跟传统的表现形式相比有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因此,高校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建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036-0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数量达7.72亿,互联网络普及率达55.8%,我国网民人数已过半。其中,学生是最大的用户群体,占比超1/4。国民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遭受网络异化现象的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认知等也深受影响。

新时代新形势下,党中央和政府出台系列文件,发表多次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基地,务必依托形势,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认真落实网络生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既是应时代所需,更是高校教育职责之所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素来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政治任务。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改变,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阵地和载体等跟传统的表现形式相比,有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1.教育主客体关系模糊。一般认为,高校教师是教育主体,大学生为教育客体,两者呈现为主客体关系,主要通过“你说我听”、“你讲我记”等形式实现教育过程。网络的出现,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谓的主客体关系,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网络打开了大学生的新视界,使得大学生不再拘泥于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能够自觉、主动地通过网络渠道学习知识文化,内化价值理念,并与他人置换信息资源,成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主动者。这使得大学生既可以是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也可以成为教育者和塑造者。

网络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双方可以以“网民”的身份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感情上的交流、思想上的互通,消除了传统面对面交谈的拘谨和严肃,使得教育周期大大缩短,教育成效反馈速度快。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师教育的权威性,削弱了教育的场面感和严肃性。

2.教育内容来源不可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等五大类。网络未普及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是通过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实现,主要实现载体为课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书籍书刊报纸等,这些经过归纳、总结、筛选的可控信息来源对于树立和巩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道德和人生道路的抉择具有正强化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纷至沓来,正确的、错误的,积极的、消极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几乎未通过“过滤网”便直接涌现在大学生面前,具有自发性和不可控性。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意识行为还未定位牢固,加上自身追求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特性使然,面对多因素、多文化等交叉信息,容易内心迷茫、思想困惑,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文化的蛊惑、渗入,发生动摇和偏移,从而引起认知失调、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等问题。

3.教育主阵地被分割。教室、课堂、活动场所历来都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理论授课、集中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传统、最有效的方式。但这些受时间、场地限制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作为“网民”的角色需求了。

网络环境下,不仅是教室、课堂,还有宿舍、校园,甚至是其他地方,但凡是有“网”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阵地。网络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供了新途径、新载体,逐渐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学习教育、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和主要手段。但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教育内容相对分散、零乱,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影响教育效能。

三、运用网络,因势利导,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转换教育理念,建构教育者引导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建构教育者引导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是高校教师队伍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树立起“思想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全员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来。同时要转换观念,调整角色定位,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引导方式,将教育方法由外输转变成内导,实现由“教会学生顺从”的训导者到“教会学生选择”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二是大学生要自觉提高多媒体媒介素养能力,提高信息解读、分析和应用能力,做到辨清信息真伪,探清事件本质,并在信息污染、信息爆炸、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大规模的负面信息中,依旧做出正确的选择。

2.革新教育方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政治性、阶级性、科学性、真理性强。高校教师要注重引入网络新思维、新办法,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介手段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可接受性、感兴趣的方面以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运用“慕课”、“微课”等方式进行授课,切实让那些深奥的真理、无趣的文字以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的方式活起来,感染和吸引学生,深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3.灵活运用网络,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的出现,使得所有接通网络的物理环境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场所,都应该善于发掘和灵活运用。高校可以借鉴《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诵者》等传播中华民族优秀资源文化的节目,还有《喜马拉雅FM》等优质APP,组织大学生进行网络观摩学习、交流讨论,并拓展思维,根据大学生特点,结合高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栏目,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得到思想洗礼。同时,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理念,将现代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媒介融合运用起来,通过QQ、微信、微博和学校主页、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以及学生社团活动阵地,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4.及时引导网络舆情,确保思想政治的方向性。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中心,时刻关注网络动态、掌握舆论发展态势、积极参与评论热点事件,并以正面舆论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还原事件、认清实质,遏制网络戾气在学生中扩散传播,净化舆论空间,消解舆论震荡,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此外,以网络热点事件为教育素材,经常性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多一些独立思索而少一些盲目从众”;再者注重防微杜渐,就那些不易被察觉的事件“隐患”,带领学生进行理性的网络讨论,从源头上、根本上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5.强化设施技术,切实维护网络生态安全。高校要配备专业知识硬、技术能力强的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多重防护工具,提高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建设一个健康向上、服务优良的校园网。同时,强化网络安全规范管理,定期监控净化网络信息,清理外网接入时的信息污染,维护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道安全网。

此外,大学生要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不破坏网络系统,不发布有悖伦理道德的信息,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共同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一片纯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董怀宏.生态融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2]邹丽芬.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构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05).

[3]苏丽珍.基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J].黑河学院学报,2017,(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