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的经典问题探微

2018-07-23王昱朝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宗教语言艺术红楼梦

王昱朝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非凡,而且揭示社会现象的手法也让人拍案叫绝。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的宗教思想几方面探析“红学”中的经典问题。希望能对“红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宗教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07-01

一、《红楼梦》的背景介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自古以来受到颇多赞誉,其文学造诣、艺术造诣和思想内涵都堪称一绝。作者曹雪芹在还原社会风貌、塑造形象鲜明、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使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宗教思想几方面探析“红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

二、《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四大名著之一,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作品的巅峰水平,不仅思想哲理内涵丰富,而且整体语言艺术表现也极为生动、含蓄、简洁。作者曹雪芹在该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融合中国文学史上的诸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并运用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向读者呈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封建贵族生活史和崩溃史。《红楼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和思路,其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语言特点具有个性之美、纯真之美及修辞之美。下面将从《红楼梦》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反讽性、语言的哲理性三方面展开探析。

(一)《红楼梦》语言的个性化

《红楼梦》中大量运用诗词歌赋,在对话艺术和人物语言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作品中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歌赋是文中人物语言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这些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的真诚流露。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该首诗充分表达出了文中林黛玉的率真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林黛玉心碎的满腔悲怨,令人印象深刻。整本小说中贾宝玉的感伤、叛逆以及痴狂,薛宝钗的端庄、冷漠,凤姐的奸恶不作、八面玲珑等形象刻画充分展现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二)《红楼梦》语言的反讽性

《红楼梦》作品中,通过利用叙述语言充分表达出了自身对那个封建时代贵族生活的讽刺含义,其合理采用似贬实褒、似褒实贬的特殊笔法,有效勾画出了作品叙事内容与述说语调之间的矛盾,深刻地表露出了自己的反讽意图,也是作者身处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情感经历表露。在《红楼梦》中似贬实褒的反讽述说主要体现在贾宝玉与林黛玉这对叛逆儿女的描写中,反讽性的语言描述在作品中有较多的体现。

(三)《红楼梦》语言的哲理性

《红楼梦》中包括了隐喻、明喻、隽永等富有哲理性语言特点的表现手法,这些富含哲理的词句都是从作者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中提取而出,并未对其有过多的加工粉饰,从而能够表现出语言艺术的持久生命力。如《红楼梦》第二回中描写到“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又如第八十二回描写到“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些文中的语言极具哲理性,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细细品味又别有一番风味。

三、《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出现于18世纪中叶,中国最后一个清朝的最后一段兴盛时期。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里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虽然曹雪芹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写完,但在这部小说的第五回,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里面,告诉了读者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悲剧。

《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广泛而且深刻。对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律、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做了广泛的反映和不同程度的审视。而其中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最能激起读者的感慨、同情和深思。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呈现在肤浅的矛盾对立状态之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乃至生离死别的情感历程中,呈现了与同周围环境的隐含式矛盾冲突。《红楼梦》爱情悲剧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包括封建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环境两方面。

(一)封建社会文化环境是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源

《红楼梦》通过宝玉黛玉爱情悲剧故事,揭露了贾、王、史、薛等封建势力家族的罪恶和腐朽,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即将没落的写照。如《红楼梦》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竟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被一个门子止住,并向他介绍了“护官符”的缘由。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护官符”不仅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时代的封建社会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也深刻地揭露了吏治、官场的腐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宝玉和宝钗结合,将能赢得锦绣前程和世俗艳羡,宝玉如果和黛玉结合,他们将无处容身。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宝玉和宝钗结合,注定了宝玉和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二)家庭背景环境的迥异注成了悲剧的必然性

宝玉和黛玉两人所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与封建势力的尖锐矛盾导致了爱情悲剧,映射出悲剧必然性和时代深刻性。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因为在那个时代,宝玉和黛玉如果要生活幸福,就必须要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地方,找到一块能够容纳叛逆性格的地方,容纳宝玉和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地方。可是,他们之间巨大的家庭背景差异,注定了宝玉和黛玉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偌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撑腰。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也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段姻缘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这是曹雪芹作品深刻、耐人寻味的地方。《红楼梦》中的爱情题材,被用政治性、社会性的内容充实提高起来,全面深刻地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也是《红楼梦》震撼人心之所在。

《红楼梦》通过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悲剧故事,反映贵族叛逆者反对礼教纲常、反对科举功名、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给他们设定的生活道路,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尊重个性。故事也是一场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四、《红楼梦》的宗教思想

《红楼梦》中蕴含的儒、道等多家思想交叉糅合、异彩纷呈,在《红楼梦》各种人物形象的活动环境和言行描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红楼梦》中既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也有烧丹炼汞的道教追求,还有苦集寂灭的佛教理念,各种思想流派均有呈现。

仁义礼智信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封建时代,礼制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主要依据。如在贾元春省亲及贾家祭祖中就有充分的体现。贾元春本是贾母孙女,贾政之女,但成为皇室妃子之后,她与贾家的血缘关系被笼罩在君臣关系之下了,所以当她省亲回到荣国府时,一府之尊的贾母竟然要向自己的孙女跪拜不迭。“贾妃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而贾政见到自己的女儿时,竟然自称为臣……

不仅儒家思想有异彩纷呈,而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言行中,也体现了丰富的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長的宗教,把庄子《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当成自己的祖经。贾宝玉就研修过《南华经》,对道教有了解和接触。宝钗过生日那天,大家一起看戏时,湘云、黛玉开玩笑,惹怒了黛玉,宝玉从中调和,却在黛玉房门前吃了闭门羹。宝玉在门外想到了《南华经》中情节:“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而已落了两处的诽谤”。正合着《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日“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五、结语

《红楼梦》的艺术价值颇高,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绘,妙笔生花之处比比旨是,上文主要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的宗教思想几方面探析了其中的经典问题,以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猜你喜欢

宗教语言艺术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