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2018-07-23周南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节奏感中学生

周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对于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下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受到了社会及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学生掌握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他各个领域的技能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成为了现下教育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方向。而近年来,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崇空前绝后,教育机构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将民族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规划中,以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所在的同时,为其的传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其中,琵琶作为中国优秀的古典乐器,其文化的传承一方面代表了中华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也因其独特、清脆、明亮的音色,带给人们一种盛世的听觉享受。但是从目前来看,现阶段对于琵琶的演奏过程,绝大部分人将重心放在了弹奏技巧和乐谱演绎方面,但对于整体的节奏把握差强人意,影响演奏效果。鉴于此,教育机构将“琵琶”这门音乐文化课程提上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以期提升中学的乐感和节奏感,从而引起他们对于琵琶节奏感的重新认识,进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琵琶的演奏水平,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文化价值。

关键词:琵琶教学;中学生;节奏感;重要性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215-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要求,进而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作为拥有者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社会及人们对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注度要远高于其他领域,故此学校将民族文化纳入教育的日常课程体系,其中对于古典艺术的投入最为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古典艺术与其他文化相比,它的艺术性较强,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琵琶作为古典文化中较为显著的一种文化领域,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时代的浸染之下,表演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如何保障学生琵琶弹奏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了现下教育机构的重点和难点。

一、琵琶发展过程的相关概述

琵琶作为我国古典乐器之一,在传承优秀古典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音色,最主要的是在表演过程中,琵琶显示出了与其自身样貌不符的张力,可谓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民族乐器。而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琵琶贯穿了我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是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经过不同时期数代优秀音乐文化演奏者的实践、整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熟练的弹奏技巧,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民族文化的艺术内涵,同时还推进了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新时代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学校对于琵琶的教学,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弹奏技巧和乐谱演绎等方面,忽视了对于节奏的教育,从而造成现下弹奏过程整体的节奏把控状况漏洞百出,影响听觉享受的同时,降低了琵琶文化的影响力,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于琵琶文化知识的掌握度。

二、琵琶教学中加强学生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掌握节奏是保障学生学习琵琶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课程体系中,教育机构大多以媒体的形式讲授乐器,从而造成了学生对其了解的层面仅仅停留在表面,降低了其文化整体价值的影响力。换言之,当学校将琵琶提上日常的教学规划时,学生对此类乐器的乐感还有节奏感处于一种模糊的意识认知中,对于此类乐器艺术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故此在开展琵琶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该从最基本的音乐符号开始讲起,让学生们了解在不同的音乐旋律下,此类乐器的变化过程,从而一步步了解琵琶演奏过程中节奏的变化,这样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变化和节奏感就有自己的认知,能更好地融入琵琶技巧的练习中从而提升学生快速记忆乐谱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琵琶教学的综合内容。

(二)通过节奏开展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

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是当下生活的主旋律,因此对于当代学生而言,活泼、动力十足的音乐更加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们可利用琵琶清脆、明亮的音色,在表演过程中将乐章按照一定的节奏演奏出来,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增强了琵琶的动性和感染力,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于乐器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去感知节奏感强的音乐,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节奏感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对节奏感训练的重视度

当前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彈奏技巧和乐谱演绎等方面,忽视了对于节奏的教育,是造成学生节奏感缺乏的主要原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琵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不能尽善尽则,造成学生专业基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进程;其二,由于教师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现象的存在,降低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也会因此产生消极心理,影响教学过程;其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思进取,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味的照本宣科,将琵琶的技能性训练换成僵硬的技巧练习和乐曲的死记硬背,忽视琵琶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与时代流行艺术接轨的重视度,进而阻碍了学生节奏感的良好养成。

(二)学生对于节奏感的认知存在不足

从学生的发育过程来看,最适宜接触音乐的时期是儿童时期,即通常在人的七到九岁为最佳时期,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受自身家庭因素的影响,无法在最佳时期时打好技巧、指法、乐谱、节奏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从而导致在琵琶教学的初始阶段,他们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步伐,降低了对于琵琶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对于现阶段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未在有效的时期内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他们通常会以最原始的方式——死记硬背来跟上教师授课的步伐,虽然这部分学生掌握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但是只要一到琵琶的弹、捻、拨的技巧实践时,他们的整体节奏却很低,未能真正把琵琶乐曲的艺术美感充分表现出来。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出现厌烦心理,影响琵琶教学进度的同时,导致当下学生的整体节奏把握水平严重不足。

四、琵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奏感训练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琵琶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琵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激发当下学生对于琵琶的学习欲望,故此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琵琶节奏感,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高对节奏感的重视度,创建具备高效的创新型课堂,满足学生对琵琶弹奏训练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指导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琵琶教学的目标进行分解,同时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保障每节课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所授知识,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于琵琶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二)提高学生在节奏感训练中的表现欲

在琵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故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琵琶弹奏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彼此交流,让他们互相汲取优秀的部分进行学习,同时还能让自己和教师了解你自身的不足,便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琵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对其的训练方式在唐朝时期更是白居易囊括为“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七字真言。故此,为了将琵琶独特的音色发挥到极致,教师在进行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节奏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将音乐音调、音频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规避过度追求技巧性训练和乐谱记忆现象的发生,同时学生也应该提高对节奏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琵琶节奏的联系,以此来提升琵琶学习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节奏感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