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

2018-07-23江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承

江燕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音乐的定义与由来,然后分析了当下学校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现状,其次分析了组织民族音乐活动的策略,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方向进行了判断,也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文化传承;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211-02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多民族的特征通过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各个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状态也全部都通过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表现了出来。为了进一步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概述

(一)民族音乐的定义与来源

民族音乐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当前许多中外的音乐学者对于民族音乐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匈牙利的音乐家柯达伊就民族音乐提出过论断,他认为,民族传统的有机传承只有在民间音乐中才能够体现出来。显然,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集成价值。

在1981年8月,音乐节的老前辈吕骥先生在谈到民族音乐时指出,“音乐的地方志与地方的音乐志”,这样的论断对于民族音乐进行定义可以说十分准确。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发展,当前民族音乐已经不再代表一个地区的音乐现象,其更是直接反应了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民族和美学观点,是一个时代文化价值符号的象征。由此可见,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长久以来,民族音乐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这广大的土地,持续了数千年之久。从发展的本质上来看,传统的音乐传播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有意识,另一个则是无意识。有意识传播的特征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大多集中于一些本身接触人数较少的音乐类型。

相反,无意识传播的传播性更强,包括民间歌舞、艺人、民歌以及戏曲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歌手、民间艺人进行传播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民间艺人苦于生计,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传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发展到现代,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逐渐出现了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意识传播逐渐占据了主导,这种主导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的传统民族音乐只有在学校的教材与课本上才能够看到,而在生活中却极少被提及,这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

从优势上看,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会在教育阶段接受有关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认知。

从劣势来看,民族音乐和当下大众喜欢的流行元素结合作品太少,且不能满足更多人的审美需求。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更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选择

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就是题材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要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这三个字不要了)选择。不但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且曲调优美的音乐,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内容较为积极向上的题材。

另外,在选择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族音乐,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选择。教育部推荐的比例为4比1。另外,一些具有地方性特征的音乐可能也具有全国性特征,那么就可以通过强化这些音乐的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提升认知。

(二)民族音乐教材编写

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会受到不同选材的限制与影响,除了对传统音乐的资料掌握较少以外,可能还会出现资料的准确度不高的情况。我国历史上的太平时期对于音乐的收录重视程度普遍较高,所以在非战争年代的资料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多,但是在一些战争年代时期出现的音乐作品,能够顺利保存下来的就比较稀少了,这也给我国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设置了一定的困难。

(三)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并具有一定的启迪效果。比如《步步高》《春江花月夜》《落雨天》《小放牛》等著名的民族歌曲都是可以选取和借鉴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欣赏教学为主,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升其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三、组织民族音乐活动的策略

(一)民族音乐学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结合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表面,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学生的智力以及学习成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一些在民族器乐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起其他的文化学科也是得心应手,可见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但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还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音乐活动的开展方式

民族音乐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提升其教育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帮助。比如一些小学和中学自发组成了民族乐器团,通过演奏各种独特的民族乐器来参与各种比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一些中大型城市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民族音乐艺术节,不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的教育性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明确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方向

我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开发的国家,除去清朝的闭关锁国不谈,其他时期几乎都有与西方进行文化融合的交流,而这些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发展了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从传播的规律上来看,音乐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更倾向于多向传播或者双向传播,单向输出的方式也基本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要想顺利开展民族音乐的文化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中为主,以西为辅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水平不断加剧,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念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其不但具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与文化艺术内涵,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糟粕。

结合几千年来我国的音乐历史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文化建设需要来看,笔者认为真正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中为主的教学理念,其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坚持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基本特征,比如边塞腰鼓中的腰鼓,又比如青藏地区的哈达等等,这些具有明显的基本特征的传统文化要想得以发展,就必须以其基本的特征为原型进行发展,否则就会变成其他的文化,这既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我国对于文化融合的预期。另外,坚持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还需要强化教育环境,只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与习惯,才能够真正认知并认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二,坚持民族音乐的传播途径。

民族音乐的传播途径与流行音乐不同,其不但可以通过收音机、网络等多媒体进行播放,更应该以独特的器乐进行直接演奏。当前大多数的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都是让学生直接听录音机或者观看多媒体,但是极少有让学生接触民族乐器尝试演奏的情况,这不但会影响传播的价值,同时也无法给学生深刻的学习印象,这也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其三,坚持民族音乐的主要特色。

民族音乐的主要特色是其历经千百年发展而来的灵魂与根基,如果打破了其根基,那么民族就会不再民族。比如我们一联想到西北的歌曲就有“空旷、嘹亮”感,而一想到江南就會有“细腻、柔顺”的感觉,不同地区的民族歌曲透露出的是不同的文化艺术底蕴,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其主要的音乐特色,这些内容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够轻易丢弃。

(二)充分了解,部分借鉴

在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的当下,一些老艺术家们坚持认为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才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根基,笔者认为这并不可取,原因如下:

其一,文化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从文化融合的角度上来看,由于目前经济上各个国家之间已经陆续开放,从基本的原理上来看,经济的开放意味着人的交流,而人的交流就会带来文化的交流,所以想要绝对的抵制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二,西方文化中具有可借鉴的内容。

从文化的发展属性上来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严谨的科学性,他们这种独特的严谨科学精神在音乐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西方民族音乐大多数都建立在人体解剖学以及器乐构造学科上,对于每一个音节的把控都十分精准,这样的作品不但具有更强的震撼力,同时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借鉴价值,所以如果能够成功实现中西方的融合与借鉴,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

其三,不了解没有发言权。

尽管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数量众多,但是这也并不能够否定西方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古学今用、文化交融,没有充分的了解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要想真正认知西方文化的价值,就必须先来充分了解和研究他们,这样才能够实现文化的交流,同时促进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不单单代表了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是对于古老中国传统思想、技艺以及人文印象等内容的综合表现。通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普及民族音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文化知识体系,认识到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更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核心意识体系,进而帮助其更好的建设国家。

本文也分别提出了“以中为主,以西为辅”以及“充分了解,部分借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希望能够为民族音乐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普及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承
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对策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