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与困境探微

2018-07-23宋丽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高等学校

宋丽娜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全面平衡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并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突破新时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艺术教育认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切实贯彻“全人教育”理念,着力落实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201-01

一、前言

教育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取得令人举世瞩目的成绩,更加凸显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第一基地,努力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完善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艺术教育教学体制成为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艺术实践生活,提高大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素质能力,并通过艺术精品的鉴赏与评论来发掘人性真、善、美的本质,是切实贯彻“全人教育”理念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91年4月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中心就设立“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进行论证。1991年1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准该课题为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课题。同时美国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于音乐教育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音乐与人才培养的作用和音乐与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零点项目》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002年5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提出了新世纪前十年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由于历史等原因,起点较低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国内多数是关于国外的艺术教育对我国艺术教育的某一方面的启示或单一针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写到有关“课程”的定义是:“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则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系统、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教育部于2006年3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课程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

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全面平衡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并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观中西方艺术文化相融合的国际大背景下,借鉴西方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优秀经验对比研究我国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艺术教育路径的研究理论尚感薄弱。虽然,各级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确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通识教育模块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采用的是课堂讲授与欣赏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开发有限、选修及任选课程设置不够丰富、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内部师生不重视等原因,导致“提高审美教育”的目标仅仅流于表面和形式,目前教学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认知不到位

在对我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明显感受到在实际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建设仍然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部一再强调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的课程设置仍旧呈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是以原来苏联模式为榜样的“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在课程建设上以必修课和专业课为重心,忽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课程建设,大多数认为艺术教育所谓的“全人教育”只是浮于口号和形式,导致公共艺术课程处于弱势地位。

另一方面,搞不清艺术教育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方针,通常会把一些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填充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娱乐性活动混为艺术实践活动的范畴,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有一部分院校仍然采取推荐专业学生参与的方法,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的层面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高校从事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和在校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面狭窄、因人设课、教学内容偏重教师特长、教师职称和学历比专业课程教师偏低的现象,另一些学校还存在有间断性开课或以课外活动代替课程的情况。

其次,在目前多元文化艺术发展的今天,艺术涉及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不仅仅是传统艺术,还包括了新兴的艺术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并在教学方法上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探索前沿的教学方法,把专业课程领域内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互动和交流。

另外,注重课堂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架构模式,真正实现使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艺术展示的学习空间。再次,要把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中原地区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纳入到各门公共艺术的课程学习中,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精品代表著这一地区本时期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进程,是最能够代表本民族本质性的文化特征现象。因此,地方性的优秀艺术文化是形成艺术特色课程最重要的素材。

四、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的人格以及创造美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能力,更注重的是“成人教育”即教育的过程性,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用试卷等方式考核评价,但是对这种情感、人格、能力的考查着实不易进行,再加上“千人千面”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欲要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必须结合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思维的创新性以及出勤率、艺术实践的参与度和利用网络终端平台在线课堂的活跃度等综合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加快“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现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CYS032。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高等学校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