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法家义利观研究

2018-07-23秦铁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汉代义利观法家

秦铁柱

摘要:义利观是一个大问题,任何思想流派、任何思想家、任何人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义利之辩”就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内各家各派均形成了各种义利思想,为汉代各种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代法家的义利观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家的义利观,并且与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相融合,对两汉时期的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汉代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并且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黄老道家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正确义利观的建立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义利观;法家;汉代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61-01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领域内也发生巨大变革。“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各派(儒、墨、道、法、阴阳等)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自然也形成了各自的义利观。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辩”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先秦法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为汉代法家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先秦法家的义利观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义利观,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法家的伦理思想。韩非子继承了法家的自然人性思想,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怀有计算利害之心和自为之心。“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既然人皆“自为”,各用计算之心相待,因而人之思想除了以“利之所在”为唯一动机、目的和内容之外,就没有任何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良心,因此企图用道德来调剂人际关系是无济于事的。这样韩非子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伦理道德之作用,最终走向“非道德主义”。他攻击儒家的“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思想,认为仁义不仅不能禁止现实中恶的力量,而且也破坏了自食其力的原则,追随仁义的结果会使赏罚不分,是非不定。他说:“夫施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仁义道德不仅对治国无益,反而有害,“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国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行仁义的结果不仅不利于国富民强,反而使国家贫穷没落。韩非子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自私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可借助于法律的威慑力量来改变。

法家的义利观在现实感上较之儒家强烈,看到了剥削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提倡用法治而不是人治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公私关系发生冲突时法家主张废私立公,为了维护公利公义,个人应当不惜牺牲一切。但法家过于夸大自私心、自为心,视仁义为废物,否定“义”的存在,看不到道义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二、汉代法家的义利观

以桑弘羊为代表的西汉法家推崇重利轻义的义利观。《盐铁论·本议》载: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相,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兖、豫之漆丝稀柠,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桑弘羊认为工商业便利了民众的生活,增加了国家财富,汉武帝施行国营盐、铁、均输政策支持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民众的收入。“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嗓弘羊指出均输政策减轻了民众的经济、徭役负担。平准政策平抑了物价,也方便了民众的生活。“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由国家经营工商业而得的财物蓄积,振救了受灾地区的民众。“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桑弘羊并不强调个人私利,而强调富国之道。桑弘羊指出统一盐铁,是为了民众之利、国家之利。“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桑弘羊认为盐铁之利可以帮助受灾地区的百姓,支持对匈奴的战争。大夫曰:“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昔鲁穆公之时,公仪为相,子思、子柳为之卿,然北削于齐,以泗为境,南畏楚人,西宾秦国。孟轲居梁,兵折于齐,上将军死,而太子虏,西败于秦,地夺壤削,亡河内、河外。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家室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要在安国家,利人民,不苟繁文众辞而已。”桑弘羊认为儒家空谈仁义,华而不实,不能给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丞相使曰:“……大夫难罢盐、铁者,非有私也,忧国家之用,边境之费也。”丞相史认为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并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大夫曰:“司马子言:‘天下穰穰,皆为利往。赵女不择丑好,郑妪不择远近,商人不丑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儒墨内贪外矜,往来游说,栖栖然亦未为得也。故尊荣者士之愿也,富贵者,士之期也。方李斯在苟卿之门,阋茸与之齐轸,及其奋翼高举,龙生骥骛,过九轶二,翱翔万仞,鸿鹄华骝且同侣,况跛群燕雀之属乎?席天下之权,御宇内之众,后车百乘,食禄万钟。而拘儒布褐不完,糟糠不饱,非甘菽藿而卑广夏,亦不能得已。虽欲吓人,其何已乎才!”桑弘羊认为富贵之心人皆有之,就连那些讲求仁义的儒墨学者也不例外,文中赞扬了李斯对个人私利的追求,讽刺了阌茸徒讲仁义,穷困潦倒,终其一生。但他极力反对与国家利益相背的个人利益。“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则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绝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强暴,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桑弘羊甚至反对那些不断追求个人私利的奸商,认为他们的富有,威胁到了国家、君主的利益。大夫曰:“……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末不戴其德,称其仁。”桑弘羊认为通过经营工商业而致富,在此基础上才能讲求礼义廉耻等道德品质。“今内无以养,外无以称,贫贱而好义,虽言仁义,亦不足贵者也!”表达了桑弘羊重利轻义的思想。

总的来看,以桑弘羊为代表的两汉法家的义利观是重利轻义的义利观。他们认为人都有富贵之心,讲求礼义廉耻必须有一定的“利”为基础。他们提倡发展工商业以方便民众,增加国家财富。虽然他们重利轻义,但他们所讲的“利”多是君主之利、国家之利,民众之利,即义,当然他们也不反对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选择国家利益,贬低个人私利,在这一点上,法家的义利观与儒家的义利观有相通之处。法家看不到仁义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道德的价值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CZS008),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DLSJ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汉代义利观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小小书法家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