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教育”融入幼儿园自然角

2018-07-23徐秋霞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动植物创设

徐秋霞

幼儿园班级的自然角创设对于幼儿的生活教育来说非常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忽略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又或者是低估幼儿的能力,代替幼儿照顾植物等,让看似生机勃勃的自然角实则与幼儿之间的连结并不多。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本文主要从班级自然角环境中“幼儿筹备植入”“幼儿管理植入”和“幼儿评价植入”三方面展开。

一、“生活植入”策略提升幼儿“筹备”的积极性

1.区域划分,清楚自然

教师充分考虑了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除了在教室走廊、墙面等位置设立具有观赏价值的盆栽或种植区域外,还设立了几个贴近幼儿生活并能参与其中的区域,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区域。

种植区:该区域的种类以植物为主,幼儿在此进行种子或苗木的种植,种子播种或幼苗移植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种植活动,能够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深受幼儿的喜爱。

养殖区:该区域的种类以动物为主,幼儿在此区域内进行各类小动物的养殖活动。幼儿对于有生命的小动物具有十分浓厚的照顾欲望,简单的喂养和清洁工作对于幼儿来说完全可以胜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幼儿耐心、细心等品质;幼儿对于小动物还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在持续的观察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科普知识。

探究区:该区域专门提供幼儿与动植物进行交流互动、探索发现。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设置了不同的探究形式。如:小班教师提供了具有特征性的,方便幼儿观察的动植物,引导幼儿进行单个物体的观察;中班提供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对比性质的观察;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因此在探究区建立“实验区”,从幼儿的问题出发,与幼儿共同创造实验所需的各种条件,进行有规模的实验。

2.养殖材料,来源生活

养殖的材料主要包括种植的原材料、器皿和辅助材料。总体的原则是在班内进行任务申领,分工进行收集。对于任务意识较薄弱的小班幼儿,老师可利用家长会、家长群等方式进行任务申领。

种植的器皿也要具有一定的生活趣味,不一定要求使用种植专用的花瓶、花盆等,我们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去寻找:哪些材料可以作为种植的器皿?其中一个实验班请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做了前期调查,从幼儿的调查表上可以发现幼儿对于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致。饮料瓶、竹子、小鞋子、篮子、水壶、奶粉罐、油漆桶、石臼、PVC管子……对于收集后的材料,有些可直接用于种植,有些需要幼儿进行美化。为了方便幼儿管理,还收集了各类工具,如劳动工具(铲子、水壶、剪刀等)、观察与测量工具(放大镜、尺、温度计等)。不同年龄段要投放适合的工具。

3.养殖种类,多方考量

种植主题确立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尊重幼儿兴趣:在进行种植活动之前,教师便对班内幼儿进行了摸底调查,看看幼儿对植物的兴趣点集中在哪几个方面,有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教师便进行梳理,把结果通过图片、文字说明等方式将种植的主题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告知幼儿,请幼儿进行投票选择。实践证明,幼儿感兴趣的种植主题大大提升了幼儿管理的欲望。

(2)遵循季节特点:在遵循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幼儿考虑四季特征。在不同季节种植具有季节特征的植物,养殖合适的动物。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梳理气候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幼儿的有效观察。

(3)考虑思维特点:由于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应当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的,具有较直观的、明显的特征或变化的。

情景链接:饭后活动,教师询问幼儿想在自然角种植哪些感兴趣的植物。孩子们的想法有很多,教师一一进行了记录。随后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能吃的水果类和蔬菜类,如草莓、蓝莓、西红柿、土豆等等,还有会开出漂亮花的花卉等等。结合季节特征,教师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植物图片,请幼儿参与投票和任务申领。不到一个星期,我们的自然角就变得很丰富了!

4.养殖方法,来之不易

利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提倡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尽可能地让幼儿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实验,自主探究。因此,即便是养殖方法这样认知性较强的知识,我们也鼓励幼儿通过调查来获知。

(1)调查研究——前期准备。在确立养殖种类的基础上,教师便同幼儿一起探究不同动、植物的养殖方法。为了探究更具针对性,便将任务进行分工。鼓励幼儿特定地查找某一类或每一种动、植物的养殖方法。一般幼儿都会通过查找百科全书,与家长共同寻找资料,观看视频资料、现场询问等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

(2)制作小报——分享调整。为了帮助幼儿梳理调查到的结果,也方便信息分享,幼儿便和家长一起把调查到的结果制作成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包括动植物的名称、特点、养殖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3)分享交流——激發欲望。通过前期对各类动、植物养殖方法的调查研究,幼儿基本对自己所研究的种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通过在班内开展“养殖方法”交流会或小报展示等多种方法,在班内普及各个种类的养殖方法。

二、“生活植入”策略提升幼儿“管理”的策略性

“幼儿管理植入”创设策略,重点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幼儿根据自身的调查经验去管理自然角内的动植物,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得真知。即使失败了,也是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帮助幼儿形成有效管理方法的重要一环。

1.常规性管理,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常规性管理是培养幼儿坚持性的一个重要平台,幼儿对照调查好的养殖或饲养方法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实际产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或增加管理项目。

(1)人员安排

在责任意识较弱的小班,在养殖初期多教师的介入,教师多次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喂食、浇水活动之后,幼儿便积累了类似的经验;在责任意识较强的中大班,开展责任到人制、合作饲养,甚至是竞赛制等,以帮助幼儿投入到动植物的养殖活动中去。

(2)管理内容

主要分为对动物的照顾和对植物的照顾。围绕植物的生长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的浇水灌溉,我们还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增加了管理内容。比如:喜阴的植物少晒太阳,喜阳的植物少放走廊,考虑天气因素的调整等。太阳过于强烈时的特别照顾,多雨天的位置调整,个别植物种类的施肥,植物生长过于茂盛时的移植等等。这些过程中的生成性管理内容,教师引导幼儿采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动物的常规管理较植物来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小动物的喂食和清理方面。

(3)记录方式

经过实践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适合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照片式:应用于记录能力较弱的小班幼儿,教师协助拍摄生长变化明显的动、植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方便幼儿观察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纵向的对比。

图夹文式:应用于具有一定前阅读能力的中大班幼兒,对现象辅以文字的说明,帮助梳理经验。

绘画式:应用于具有一定表征能力的中大班幼儿,将眼睛所看到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更有助于幼儿持续性的观察。

2.探究性管理,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探究性管理是一个供幼儿进行探索认知的良好平台。幼儿通过操作、实验发现自然界中许多神奇的秘密。探究的主题基本都从幼儿感兴趣的点中来,少数也由教师“问题引发”或“任务驱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探究性管理方式。

(1)猜想验证式

猜想式的探究法,主要是请幼儿对于某种结果进行猜想。猜想的内容主要是幼儿从生活中的经验中来,部分也是教师引发。比如说蜗牛爱吃什么?草莓的生长喜欢清水还是牛奶?西瓜籽能发芽吗?诸如此类问题引发的猜想,先引导幼儿事先进行记录,随后教师与幼儿根据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制定实验计划,从而按照计划展开实验进行验证。

(2)对比观察式

对比式的探究法,主要是围绕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展开对比养殖或饲养。幼儿对于不确定的养殖方法,如文竹喜欢喝水还是不喜欢喝水?蜗牛喜欢太阳还是水?这些疑惑都可以通过实际展开对比实验来获知经验。在活动中,幼儿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例如“变量的控制”等科学小知识。

(3)跟踪记录式

过程式的探究主要是针对生长过程明显的动植物,通过在过程中的坚持观察,发现植物、动物生长的奥秘。比如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蚕宝宝的一生,蚕豆的生长过程等等。重点引导幼儿在过程当中记录,小班幼儿通过照片方式记录,中大班幼儿则直接进行记录。

三、“生活植入”策略提升幼儿“评价”的有效性

转变之前“重结果”的评价观念,注重幼儿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不断地在行动-反思-调整中取得进步,是否能够真正根据调查研究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否能够从自然角的创设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问题研究等等。

1.多元化评价指标

通过实践发现,对于幼儿在创设和管理自然环境的评价,不能仅仅通过最后动植物展现出来的风貌进行评价,幼儿在过程当中的品质和能力的提升都应引起教师重视。因此,教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价。如养殖方法的科学性,幼儿能否按照这一方法照顾动植物决定了它们的生长情况,包括水分、土壤、空气的情况,喂食、换水的情况等等。这些指标的评价方式都通过教师列出指标,请幼儿评价的方式开展;幼儿能否坚持地观察记录,记录的表征能力是否有进步等等。

2.全程性跟进评价

幼儿在创设和管理自然角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都应该随之进行的。那么在不同阶段教师的评价也有侧重点。在创设期通过为支持的手抄报投票贴贴纸等方式,激励幼儿制作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幼儿对环境创设讨论的参与度、种植方法调查的广泛性、各类材料收集的丰富性等等,展开随机性评价,在管理期则侧重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坚持性,能否对照调查表进行科学照顾等等。

3.评价主体全面性

(1)自我——表格评价式

在照顾动植物的全程中,幼儿是最清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的。因此幼儿的自我评价我们做的相对细致一些,评价的标准参考了上文提到的相关标准。在一个学期中,我们开展两次自我评价。第一次设置在期中,让幼儿在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劳动有一定的反思,促进提升;第二次设置在期末,即收获期,是对合理结果的评价。

(2)同伴——对比投票式

幼儿对与同伴的照顾动植物的行为关注度也许并不高,更直观的是植物或动物本身。因此教师即协助幼儿在创设期为每位幼儿的植物拍照留念。等到收获期,请同伴将最初的植物模样和收获期的模样进行对比,投票选出最“好”的几种植物等。

(3)教师——整合资源式

教师虽然熟知幼儿自然环境的创设和管理的全程,但是并不能凭个人力量进行评价,教师通过整合各方的评价和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有时候是口头式的,有时候又是奖励式的,如“小花农”的奖项颁发等。

幼儿园的自然角创设是一个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具有教育价值的区域。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领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融入自身的智慧,充分考虑到幼儿在其中的作用,坚持实践,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意义非凡的自然角。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动植物创设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有趣的动植物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把动植物当“人”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