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

2018-07-23

唯实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过程

田 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这不仅是对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所做出的科学判断,而且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问题,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进行全面梳理,才能深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及规律。

一、理论逻辑: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性、不平衡性以及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要经历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经历一个由不平衡逐渐到平衡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和高层次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因此辩证法是以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为基础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在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来,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12这段话揭示了辩证法的内涵及本质特征,指明了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通过自身不断地自我否定实现其产生、发展、成熟、灭亡的过程,具有暂时性特征。对于这一过程性特征,晚年恩格斯又做了系统总结。他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40这里的过程性,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批判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静止事物的集合体,二是强调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产生到灭亡的发展过程。这是辩证法最一般的特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同样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这种成熟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和实现充分发展的社会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使社会主义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由不充分到比较充分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矛盾特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由不平衡到逐渐平衡发展。不平衡性源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事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种矛盾,由于力量、地位及作用的不同,产生了矛盾内部发展及事物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毛泽东同志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暂时的相对的平衡,也有作为基本状态的不平衡性,因此平衡性是相对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趋势,“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矛盾不平衡性特征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事物发展的不平衡特征上升到了普遍规律的高度,指出“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中,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性质、特征与方向,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性。从自然发展过程上看,社会发展会经历由不平衡到比较平衡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平衡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渐缩小这种差距,从而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看,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3]324。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特征的形成及生存、发展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依据的。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双重性:一方面包含了人的自然属性的需要,比如吃、穿等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包含了与社会属性相关的需要,比如交往、安全、尊重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因此马克思不仅仅把需要看作人的本性,更是看作人类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起点。同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也是由人推动和发展的,而社会则是个人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增加和丰富。因此人民群众的需要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较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向高层次、多层次需要转变。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转化,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这也决定了我们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应当着眼于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因此从理论角度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这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也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二、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变化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国情始终是我们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现实根据。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生产力水平落后的问题。而在集中精力解决生产力水平低下问题的同时,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性会逐渐暴露出来,并发展成为现阶段的最主要矛盾。

首要的是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导致中国近代的贫穷和落后。以至于在建国初期,我国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只有66元,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钢铁只有0.29公斤,经济总量不足世界的百分之一,人均收入不到印度的1/4。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此后由于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过度夸大阶级斗争的矛盾,脱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从1957年以后,逐渐转化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上来,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的错误路线进行拨乱反正,才把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作了重新肯定和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提出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毛泽东同志正是利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过三大改造以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中仍然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等十个方面,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的国情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这虽然是对我国生产力落后现状的描述,但也指出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只是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落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发展不平衡,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矛盾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作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党的十七大以后,除了发展不平衡问题之外,逐渐出现了发展不充分问题。为了破解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所以党的十九大将社会矛盾表述更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一是生产力落后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当前我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高铁技术、大飞机制造、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二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处于国际警戒线附近,城乡收入差距为2.76:1,西部12省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20%,而东部则占到全国GDP总量的将近60%。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主要是西部承接东部地区的大量传统产业,而东部正处于一个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东部一旦走出这种发展阵痛期,就会产生更高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传统产业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70%不到,许多产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能力仍然不足,研发经费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有更美好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群众需要更高程度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需要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因此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建立在我国国情变化的基础上的,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

认清国情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从基本国情出发,社会主义事业就能成功,任何时候违背了基本国情,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招致失败。当前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由生产力落后转化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不断变化所做出的正确判断。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自我变革的过程。同时根据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任务和具体政策,以推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三、实践逻辑: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立足我国国情,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制定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可见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要解决的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提高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5]4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技术和资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逐渐从经济体制向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扩展,开放逐渐从沿海、沿江向内地开放,逐步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一方面破除生产关系阻碍,另一方面吸收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经验,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近10%,GDP总量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要求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仍然是“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没有制度属性之分,关键是与哪一种社会制度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其性质就是社会主义的。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原来实行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讲,是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党的十四大除了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以外,同时提出要以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多种分配制度,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以及根据主要任务所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来看,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分配制度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开始不同程度地出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避免会弱化其他方面的内容,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发展质量效益不够,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我们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就必然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党也始终如一地注重上述矛盾问题的解决,并且随着矛盾问题的深入在具体政策制定上也在不断倾斜。比如分配政策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公平”;在协调地区发展上,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9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指导思想与价值导向上,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倡导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把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发展的质量效益上,2013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上述多种举措,增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协调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的不平衡性。近年来在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分配差距等方面有进一步缩小趋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所提高,但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需要我们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上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过程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矛盾的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