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与父母和解》有感

2018-07-18曾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表家庭生活

曾卉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一生通常会有两个家:一个是从小长大的家,有父母,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结婚后组建的家。我们把第一个家称作原生家庭。

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在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長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台湾作家许皓宜的作品《与父母和解》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列举了12种类型的父母可能塑造出的16种人格特质的孩子,也让我们明白要治愈“父母病”,首先要与父母和解,与自己的童年和解。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遗传学角度来讲,父母的基因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先天条件,比如颜值、身高等外在表象,外表不太完美的人可能会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外表,个头矮小的人可能会埋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高挑或魁梧的身材,先天有缺陷的人可能会认为父母把自己生下来就是给世界添乱……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不同原生家庭成长的人的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人的虚荣心也像不断汇聚的洪水,在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中噌噌往上涨。这时候我们可能又会想:为什么我的父母比不上别人的父母?为什么别人的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我还要一个人苦苦挣扎?如果我的父母可以呼风唤雨,是不是境况又会不一样?

有的小孩拿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对比一番后这样说:“我爸爸不够体面,还是不要让他出现了吧!”“我还是不要让同学看到爸爸了。”“我妈妈不会打扮,同学会不会取笑我呢?”“他们会不会丢我的脸呢?”

而且,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不足推卸到父母身上,比如贫穷,我们可能会怪父母没有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逃避现实和责任,父母只需要为我们的未成年阶段负责,成年后,我们则要为自己负责,成年后的人生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与父母无关。

与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第一步。若对原生家庭产生的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生活的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下一代又带入下一代,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中。

许皓宜在书中写道:“父母是我们关系中的一根刺,和你记忆里的父母和解,是觉醒的第一步。”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父母不能为我们安排好一切。

身为父母,不但担负着养育子女的任务,还担负着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他们的压力是巨大的,情绪难免会有失控的时候,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应当是想办法缓解父母的压力,努力让自己变强大起来,而不是盲目抱怨,抱怨只能说明我们的心理还不太成熟。

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时,我们将变得更加强大、有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人生路漫漫,想要获得幸福,就得从与父母和解开始,如果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支持你,那么你的人生该是多么失败和可悲,而且少了这层最贴心的亲情做后盾,你也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所以想要获得幸福,先从与父母和解开始吧。

猜你喜欢

外表家庭生活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家庭“煮”夫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