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液获取、供给方式选取分析

2018-07-18宋文杰梁文文赵献坤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7期
关键词:配液供液浓缩液

宋文杰,梁文文,赵献坤

青岛市市立医院 医疗器械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引言

血液透析是替代肾衰竭患者肾脏功能的一种治疗方式。透析治疗过程是从患者体内将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离子交换,排除体内的毒素及多余的水分,将酸碱平衡、离子平衡的血液输回人体。血液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时,会与透析液所含物质成分接触,并将其带入人体。若透析液感染微生物,含有内毒素等,则会引起热源反应,从而导致人体发冷、高热、寒战等异常病症,甚至休克[1-2]。通常,透析需要消耗大量透析液:设每人次透析时间为4 h,透析液流量[3]为500 mL/min,则每次透析患者血液会接触到120 L的透析液。由此可见,透析液体的质量达标是实现透析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完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则是保障透析液质量的有力措施。而目前多数透析机构因透析规模、发展现状等因素差异,存在着多种透析液获取和供给方式。本文以透析液质量控制要求为重点,辅以经济成本因素,对透析液的获取、供给方式展开探讨分析。

1 分析方法

1.1 透析液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控制,即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及措施[4],在血液透析中,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为,保障作用于人体的透析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透析液是由浓缩液和透析用水经过血透机,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因此透析液质量控制可主要分解为水处理环节、浓缩液制取环节及血透机维护环节来进行,见图1。

图1 透析液生成及透析流程图

1.1.1 水处理环节

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过滤器、活性炭吸附装置、软化处理、反渗透主机及供水管路等[5]。产生的透析用水质量达标,需做到以下几点。

(1)透析用水质量检测:根据《YY0572-2015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标准要求,每月对透析用水进行细菌培养,要求细菌总数小于100 CFU/mL,每季度进行一次内毒素含量测定,要求小于0.25 EU/mL[6-7];每日检测记录透析用水的电导度,正常值约为10 µs/cm;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软水硬度及有力氯检测并记录。应在设备新安装前并每年进行一次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物检测,遇到水质不合格应及时停止使用,及时排查,处理后经检测合格方能使用。

(2)水处理系统消毒清洗内容主要为反渗透主机和供水管路。消毒分为热消毒和化学消毒,热消毒为系统自带功能,化学消毒则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商要求进行,常规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消毒之后,须使用透析用水充分冲洗反渗机、输水管路及所有出水口,并检测消毒剂残存量,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冲洗、消毒频率应当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而定,常规要求每天进行,亦可依据水质检测结果增加频次,当细菌超过50 CFU/mL或内毒素超过0.125 EU/mL时,应提前进行干预并监测水质。

(3)维护记录保存:血液透析机构应当建立水处理系统档案,内容包括出厂信息、技术信息、维护记录等,以便于备案及追溯查询需要。

1.1.2 浓缩液制取环节

理想的透析液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不产生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8];不含致热原、细菌、真菌等损害人体自身机制的微生物;不含毒性微量元素(如铝、铜、铬)及毒性渗透物质。在以上理想标准要求背景下,浓缩液的配制需做到以下几点:

(1)配置场所应该位于相对独立的清洁区域,并使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日常消毒[9];浓缩液混合系统中所有组件的材料,均不应与浓缩液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尤其禁止使用可能在血液透析中产生毒性物质的材料,如铜、黄铜、锌、电镀材料或铝。

(2)应该在配制容器上标注容量刻度;应该每日使用透析用水对容器彻底清洗一次;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消毒,并确认消毒液无残留;至少每周更换一次过滤浓缩液的滤芯,并标明更换日期。

(3)使用干粉配制浓缩液时,实际操作应该由经过培训并且获取配制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遵循专人核查负责制度,严格按照干粉的使用说明配制浓缩液,并做好配制记录。为减少污染,建议纯水溶解干粉后,装入特制罐内,直接装在血透机上,由设备自行配置。

(4)质量控制:每批次的透析液配制完成后,取浓缩液样品一份,按倍比稀释倍数加入透析用水34份,稀释成透析液,检测所制透析液的电导度、酸碱值、渗透压及血气分析,并进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测定,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 CFU/mL,内毒素应在0.5 EU/mL以内,否则需立即进行消毒等处理。需保证在72 h内使用A液,在24 h内使用B液,以确保浓缩液使用的安全。

(5)对所有检测结果进行记录保存。

1.1.3 血透机维护环节

血透机主要分为两部分:血液监测警报系统和透析液供给系统。血透机依照设置的配方,将浓缩液和透析用水混合成透析液,并使透析液体的温度、压力、流量、电导率、PH值等参数达到设置值。由此可见透析机的维护[10-12],对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维护主要内容如下:

3、抢占媒体宣传高地。在有影响力的网站、论坛开通卫生计生官方微博、微信,定期发布公共服务信息,培养一定数量的“粉丝群”,增加理解、支持卫生计生工作的“网络水军”。

(1)新设备安装时,需启动设备的消毒程序,消毒完成后,应该对设备的排水口、快速接头进行取样检测,确认无消毒药液残留后方可通过验收。

(2)透析治疗结束后,应该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程序对机器表面和内部水路,进行消毒处理;定期使用透析用水清洗快速接头、浓缩液防护盖等;根据实际使用频率,及时更换细菌过滤器[13-14];每月对机器表面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监测,并记录;每半年检测、校准血透机重要参数,如压力、电导度、温度、流量、漏血等,做好预防性维护工作[15-16],参数校对工作由生产厂家或本单位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维修和参数校正后,应该对透析机进行消毒处理。

(3)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操作、消毒等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减少误操作,能及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能做好各项维护记录。

1.2 获取、供液方式的质量控制分析

1.2.1 获取方式分析

目前浓缩液获取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种,透析机构直接采购A、B浓缩液成品,无需自行配制,可直接使用;第二种,采购A、B干粉,需按照厂家说明自行配制A、B浓缩液;第三种,采购A液成品,B干粉,需自行配制B浓缩液;第四种,采购A液成品、B干粉桶,只需使用透析机在线配制B浓缩液,无需自行配制浓缩液;第五种,购买A、B干粉,使用A、B干粉筒在线配置浓缩液。

第一、第四、第五种方式无需自行制取浓缩液,不存在因此造成的质量污染问题,易于达到浓缩液质量要求,但是第一、第四、第五种方式的购买成本较高,且存放空间及条件要求较高,存放时间越长,越不利于质量控制;目前第三种方式,因B浓缩液的自行制取而降低了一定的成本;而第二种方式则是目前购买成本最低,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获取方式,但在配制过程中,易产生质量污染问题,增加了质量控制环节及难度。

1.2.2 供液方式分析

浓缩液配制完成后,需要采用一定的供给方式输送给透析机。现有的浓缩液供给方式主要有两种:分桶式单独供给和集中供给。

(1)分桶式单独供给:将成品液或自制浓缩液分装在独立的干净桶内,然后将透析机的A、B液吸管分别插入A液和B液桶中,完成液体吸取(图2)。该供给方式的质量控制问题为以下几点:① 位于透析机端的吸管插头,对于设备自身的消毒程序而言,是消毒死角,无法进行消毒;② 液体桶口不能完全密封,易落入杂质、灰尘等,产生污染问题;③ 分装桶的反复使用、清洗、消毒增加了消毒液残留、消毒不完全等潜在污染风险;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图2 分桶式单独供液

(2)集中供给:自动化配液、供液系统界面,见图3。该系统为我院东院区血透中心所用,由配液、储液、过滤、供液、清洗及消毒模块组成,系统集成度较高,操作简单,可自动完成各相关流程。工作人员只需向配液桶内加入一定份额的干粉,并在控制界面输入所需份额,系统会自动完成配液、过滤、输送等流程,并会自动进行配液桶清洗及消毒程序,有利于降低因人工清洗消毒不彻底的污染风险。

图3 自动化配液、供液系统界面

此外,该系统的质量控制优势还在于:① 浓缩液在低压供液循环泵的作用下,不断于供液管路和储液桶之间循环流动,有效防止细菌滋生;② 采用无死腔管路与透析机相连,无清洗、消毒死角;③ 在A、B液配液、储液及供液管路间,配置了过滤精度分别为1、0.2和0.1 µm的三级过滤,可滤除颗粒杂质、细菌、内毒素等。缺点则为无法开展个性化透析,以及需要控制好配液系统消毒和配置环节的质量污染问题。

1.3 获取方式的成本分析

我院东部院区透析中心,于2006年购买A、B干粉制取浓缩液,并采用集中供液方式。现结合东院区实际情况,以上文第一种、第二种获取方式为例进行成本分析:桶装成品A、B浓缩液,每桶总量为10 L,每人份用量为5 L,采购价格以某品牌在山东省中标为例:成品A液为26.25元/人份,成品B液为27.5元/人份;A干粉为22.5元/人份,B干粉为7.5元/人份。设每人次透析时间为4 h,加上实际准备过程中和病人治疗结束时,透析液消耗时间0.5 h,总时间为4.5 h;若流量为500 mL/min,则每人份所需透析液总量为135 L。以常用配方A液:B液:水=1:1.225:32.775计算:① 每人份A浓缩液需量为3.86 L,相当于每人份用量的77.2%,剩余1.14 L未使用;② 每人份B液用量为4.73 L,相当于每人份用量的94.6%,剩余0.27 L未使用;③ 每人份成品A、B液的成本为53.75元,每人份A、B干粉的成本为24.47元。成品A、B液和A、B干粉的每人份剩余量对比,见图4;成品A、B液和A、B干粉每人份成本对比,见图5。

图4 成品液和干粉的每人份剩余量对比

图5 成品液和干粉的每人份成本对比

2 分析结果

2.1 质量控制方面

(1)成品液与干粉对比:成品浓缩液的优点是随时可用,无需配制,若密封良好且存放得当,其浓度相对较稳定;而缺点则是B浓缩液的不稳定性及其细菌污染问题,因为B浓缩液的主要成分是NaHCO3,若运输存储不当,容易分解为Na2CO3、水和CO2,且液体呈弱碱性,适于细菌滋生。对于B浓缩液而言,干粉可以有效限制细菌繁殖条件,易于浓缩液性质的稳定,便于长时间储存,安全期较长。

(2)供给方式对比:从供液方式自身特点可以看出,无论在劳力的节省还是在质量控制的效果上,集中供液方式均优于分桶式,前者采用自动化方式进行配液、输送、消毒清洗等操作,减少了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在水处理环节和浓缩液制取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优势明显。而分桶供给的优势,则体现在便于进行少量透析,以及满足少数有特殊配方要求的透析。

2.2 经济成本方面

我院东院区每年透析量为23546人份,若使用成品浓缩液,每年购买成本为:23546×(26.25元+27.5元)=1265597.5元;若使用A、B粉,每年购买成本为:23546×(22.5元×77.2%+7.5元×94.6%)=576052.9元。干粉购买成本远低于成品液,每年可节省约69万元。若将使用干粉配制浓缩液所耗水、电费用及配液设备的采购、维护、消毒保养等费用,均计入成本中,最终干粉配制浓缩液亦比成品浓缩液可节省约一半的成本。

3 方式选取总结

综合析之,目前透析浓缩液的获取方式常见有四种,而供液方式也存在两种。在质量控制和经济成本上,不同方式各有自身优劣,透析机构需将两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在满足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透析规模、以及特殊透析治疗要求,再结合成本考量,对浓缩液获取方式和供液方式进行合理选取。例如,若透析人数较少,直接采购成品浓缩液较为合理;反之,若透析规模较大,从质控要求、人力及成本考量,则需采用集中供液,自行配制浓缩液;若需进行个性化透析,则采用分桶式单独供液较为合理,并需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透析质量和安全。

猜你喜欢

配液供液浓缩液
中药醇沉前浓缩液质控指标的完善及标准建立——以党参醇沉为例
消防车泵供水能力实战应用研究
液压支架用乳化液泵站同步供液方案的优化
血液透析浓缩液保护盖的制作与应用
多级物料膜处理垃圾渗滤液NF浓缩液的工程应用研究
综采工作面超远距离供液系统应用研究
探究新时期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技术
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探讨川银花-玄参的不同配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血透中心透析液配液设备的技术改进
中央供液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