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流行词的产生及发展

2018-07-17王思齐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起因发展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流行词的出现增添了语言的多样性,是每个时代人与人交际不可缺少的一种沟通方式。流行词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它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并且很难彻底探究。它的发展也是如此。本篇只是初步从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四个大方面来浅析流行词产生的原因和流行词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词 起因 发展

流行语是在语法与语义进行组合创新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沟通符号。杨建国曾将流行语分为流行语和流行词。认为流行词不同于流行语,是词与语段之间的差别。本文将针对于流行词进行研究,浅析其成因及发展。

一.流行词的产生

(一)产生的原因

不同类型的流行语产生的原因不同。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些流行词是在语言激烈竞争中获得胜利并最终保留下来的语言,经过宿主反复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地复制因子。①流行词的连续的出现和更迭不仅仅是有上述的客观因素,同样也是这个时代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所导致的。大多数的流行语都来自于青年人,可以说,他们是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或许正是因为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语言,打破陈规。显示着自己的个性,以此来吸引别人。向他人显示出一种前卫性。就用自己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创造,开创出新的流行词,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流行词语在表现经济生活中的人或事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一种大众心理”②那么也就可以说,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其中。流行词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到新的团体中去而开始使用某一种语言。

在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压力也居高不下。流行词自身的幽默诙谐甚至卖萌无疑是迎合了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运用流行词也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际交往。另外,在压力之下,人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寻找排解的地方,并且可以通过更夸张,搞怪的方式来进行排遣。

(二)产生途径

1.词义增添。因为“语言的词汇对于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③所以每一个时代在词汇方面都留有印记。即使在发展还没有超过100年的现代汉语中,词义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例如:“吃土”一词,在2015年双十一之后便刷爆朋友圈,主要是指:随着网购逐渐成为购物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当商家大幅度降低价格时,消费者已经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便开始毫无节制,毫无预算的消费,导致在下个月开工资之前的生活只能靠“吃土”过到下个月。这时,“吃土”一词就增添了新的语义色彩。再像“草根”原意指草的根部。④后来开始形容平民百姓。有一些词语色彩方面的变化:“收割机”形容令许多人崇拜或喜欢的个体;“醉了”多了些无奈。

这些增加出来的词义,更加打破了我们平时交际语的局限,丰富了词的意义。

2.语言的简化。语言是一种符号,是说话人表达思维的工具,是听话人接收信息的信号。所以说,有时为了沟通的方便,会由一个句子缩减到一个词语。像2015年中“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便简称为“城会玩。”“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简称为“然并卵。”再比如“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简称为“人艰不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简称为“喜大普奔”。这些句子缩减后仍然保存原句中的字词。有些则更加抽象简化,例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便简化成“买买买”“吃吃吃”这种三字重叠,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要求。

3.谐音。由于幽默,戏谑,针砭,自娱等心理的影响,语言发生了变异。⑤有些词语便开始根据近音或者同音的原则,用数字、拼音或者汉字来代替原字。

这样子——酱紫;同学——童鞋;那样子——酿紫;

怎么了——肿么了;喜欢——稀饭;不要——表;

没有——木有;什么——神马;非常——灰常;

这些谐音的数字、拼音及汉字大部分都来自于网络上的传播,这样使得谈话更有趣味性。

(三)促成因素

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而词汇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能够灵敏的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做出应有的反映。所以,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对它的影响。

首先是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潮流的影响。“获得感”,“互联网+”,“创客”。这三个词分别来自不同的政策新闻当中。“获得感”与国家的发展方针,国家的政治密切相关。“互联网+”则最初由李克强總理提出,意义在于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程度的融合在一起,制定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从此这个词便开始迅速的流行起来。“创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也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创客”指培养愿创新,创业的人士。再如:“打虎拍蝇”、“新常态”、“顶层设计”、“光盘”、“梦”、“正能量”……都来自于政治,时事或者新闻中。

其次是娱乐文化的发展与渗透。例如:2016年初,成龙在早些年拍摄洗发水广告中“duang”的一个自制音效,后因网友的恶搞,使得“duang”音爆红网络。成为了一个流行词,甚至在英国媒体都报道过:“‘duang字在微博中出现的次数为800万次,被讨论超过了30万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流行词:霍建华和靳东因不喜网络热词,三观正到爆而被称之为“老干部”。再比如节目小品中“忽悠”“piapia的”“我骄傲”“不差钱”……

二.流行词的发展

“据报道,互联网现在已经覆盖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网上数据信息量每月以10%的速度递增。仅以电子邮件为例,每天就有1500多万人次使用互联网的信箱发送电子邮件。”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伴随而来的社交App也在增多。微博,微信……这些谈话类软件都是流行词产生、传播的途径。比如新产生的流行词,在一些社交软件的推送文章中便能找到它们的身影。流行词通过它们来进行传播。也可以说在大部分人心中有些流行词就是来源于这些App中。微博自身就根据讨论次数以及阅读人数总结每年的流行语并加以排名。“doge”(微博表情)“蓝黑白金”(微博中一条裙子)。论坛当中的“沙发”“顶”“潜水”“汗”“楼主”“楼上楼下”都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社交网络中。再比如游戏中的产生的流行词“PK”“扑街”“秒杀”“刷”“浮云”“开挂”。

霍凯特在《现代语言学教程》中提到:“每种语言都定出一个语言社会,即通过共同的语言能直接和间接地彼此进行交际的一整群人。”⑦那么,在交际过程中,某一流行词会一直运用下去吗?每年都会产生数以百计的流行词,是否每一个都会长时间占据着话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简单来说,《咬文嚼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流行語,但很多常用流行词并没有出现在评选结果之中。据介绍,没有选入的理由则是“它们是不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用语”那么,到底流行词会如何发展下去?

有些流行词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博客”“在线”“服务器”在电脑刚刚引进、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它们属于流行语。但是,当它们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成为了无可代替的术语时,它便永久的留存下来。在以后人们谈论时,已经把这些词看做了本身就存在过一样。比如科学术语“转基因”“半导体”……包括很多的App软件,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它们,像微信、qq。这些是属于存在时间很长,并且全国大范围的使用的交流软件。这类流行语是新出现的,不需要表达什么特殊含义,只是代表着一种新兴事物的名称。我认为,只要流行词与代表的事物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这类术语似的流行词便会一直存在并发展下去。

有的流行词便不会那么“幸运地”流传下来。一些富有鲜明特征的词语,例如文斗、红司令等。”已不属于现如今的时代。“青筋”代替“请进”,“白菜”代表“美女”。2010年至今的流行词“蒜你狠”“闹太套”“APEC蓝”“山顶冻人”“上天台”“鱼塘体”已经不活跃在我们生活中了。

有一些流行词已经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至于为什么他们能够选入词典。有专家称“判断一个新词有没有资格入选词典,第一要看它是否全民通用,第二要看它是否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积淀。”⑧词语当然应属其中。而那些收录到词典之中,或者早已成为日常用语的词语,已经没有任何歧义,书面和口语中都可以运用。

三.正确看待流行词

新事件发生,就会产生新的流行词。一部分流行词代替之前词语而出现的。例如在“fan”这个词开始被译为“迷”,2003年使用率开始下降。1999年时使用次数是2009年时的20倍。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是“粉丝”新词的出现。此后“粉丝团”“职业粉丝”等派生词取代了“迷”。相比之下“粉丝”的这个称呼则显得更加年轻化。流行词能够留存下来的原因大致相同,不被接受的原因却各不相同。但是只是逐渐减少使用,仍然可以找到其出处、含义及用法。

流行词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词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词汇的发展是不受人类掌控的。流行语也是如此。它不仅反映了现如今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更是我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只要在如今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流行词便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获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何况,如今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的输入,那么流行词便会随之而来。流行词所向我们展示的强大的生命力则是需要我们时刻重视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流行词语的生命力很短,而在语言的规范下,不鼓励流行词语的泛滥。所以,我们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一部分流行词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研究,2004(6).

[2]胡培安.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及特征[J].语言教学研究,2012(2).

[3]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3).

[4]李晓黎.社会流行语中的语言模因现象[J].语言教学研究,2011(3).

[5]仲宁.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J].语言教学研究,2006(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许钟宁.网络词语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J].语言学研究,2004(6).

[8]索燕华.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闫亚峰.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发展趋势[J].语言学研究,2009(3).

注 释

①李晓黎.社会流行语中的语言模因现象[J].今日科苑,2011:2.

②仲宁.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J].安徽:安康师专学报,2006:1.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6.

④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9.

⑤许钟宁.网络词语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J].修辞学习,2004(6):23.

⑥索燕华.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5.

⑦闫亚峰.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发展趋势[J].剑南文学,2009(2):3.

⑧网络流行语入词典仍存争论[N].北京:北京晨报,2013:1.

(作者介绍:王思齐,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起因发展
区域发展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图说共享发展
以农村为例探讨家庭暴力的起因与防控举措
以农村为例探讨家庭暴力的起因与防控举措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