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代陶瓷发展所受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018-07-16彭安妮

景德镇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唐代陶瓷

彭安妮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并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唐代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 陶瓷 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唐代,古代先民同周边及边远地区的各民族频繁地以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为核心的、频繁的交往,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次鼎盛时期。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就依靠了其自身强大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基础,同时沿丝路各地各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进而促进中国与沿丝绸之路各国政府和人民扩大交往、进行贸易活动。一方面唐朝与其他国家积极地往来并汲取外来文化精粹,将他国的生活、艺术、宗教习俗等文化与中国社会融合,促使盛唐文明更加绚烂;另一方面中国唐代文化与技术也进入中亚,再传到西亚。

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更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东西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在陶瓷方面,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这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对外传播,影响非洲陶瓷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唐代许多陶瓷产品同样也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对泊来金银器和华化金银器等这类器皿多有模仿、借鉴,推动了唐代陶瓷技术的革新发展,形成更适宜自身发展的工艺特色及各窑口陶瓷产品独特的风格。

二、唐代陶瓷发展受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器型方面

中国丝绸、瓷器等物产输入西方的同时,大量的异域物产也传入中国,很多还在中国继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金属器:隋代至唐初,大量的金属器传入中原,西安城郊李静训墓中就出土过金、银高足杯,这些高足杯与古罗马一一拜占庭的作品非常相似,除了出土的高足杯,同时出土的还有东罗马金币、金戒指、冠顶上的金饰等物。

高足杯高足杯是隋唐时期中国瓷器中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其基本的器型特征是杯体呈深腹筒状,杯口略外侈,喇叭状圈足,足中部大多带有几个节。

中国传统的器物一一豆,与高足杯较接近。但豆与高足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豆的腹部较扁,呈盘状,应称为高足盘;而高足杯的杯体一般呈深腹筒状,足部较矮小。这样看来,高足杯应是受到外来影响而生产的。

图一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唐代高足杯应是在国外金银器影响下产生的。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件银高足杯,制作时代为1世纪中期,为罗马所流行。

所以,唐代陶瓷高足杯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中亚、西亚的文化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多曲长杯 1996年,孙机先生对这类器皿的定名作了考察,引用中国古文献中提到的酒器“叵罗”,认为“在唐代常见的酒器中只有多曲长杯不知其本名,而在常见的酒器名称中又只有叵罗而不知为何物;两相比较,则多曲长杯或即“叵罗”。

关于“叵罗”,俄国学者翻译美国学者薛爱华(E.H.Shafer)《撒马尔汗的金桃》-书时,特别对“叵罗”加以注释,认为源出伊朗语Padrod,即指碗。器物定名上已经暗示了中国发现的多曲长杯与古代西亚文化有关。在3~8世纪,伊朗高原流行长椭圆形多曲瓣状的杯是萨珊王朝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皿之一。唐代金银器的制造受萨珊影响很大,造型奇异、制作精良的西方金银器,令人耳目一新,促使唐朝工匠开始学习模仿。(图二)

胡瓶胡瓶多见于唐代金银器和陶瓷器,鸟嘴状口、椭圆形鼓腹、喇叭形圈足,口沿与肩部之间安柄。胡瓶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

中国人知道胡瓶有确切记载的年代大约是西晋时期(公元2 65~318年)。《太平御览》引《前凉录》记, “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佛菻作,奇状,并人高,二枚。” 拂菻在当时即为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其生产的金胡瓶便沿着“丝绸之路”传人中国。隋唐时期,金银胡瓶是朝贡的礼品和赏赐给功臣的物品。

关于胡瓶的渊源,马尔萨克的《粟特银器》一书更将过去归为萨珊银器中的一部分带把壶区分出来,考定为粟特地区的产品。胡瓶蕴含着复杂的外来文化因素,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唐代与域外国家或地区的交往。 (图三)

扁壶扁壶,其用途主要用于盛酒和装水,因器腹扁圆而名。此类器物的异域特征异常明显。这类器物北朝时在北方出现,流行至唐,盛唐以后基本不見。其主要特征是:圆口或椭圆口,器体扁平,器腹上模印各种图案,大部分肩部附对称两耳,器底为假圈足。

扁壶器身上常见的联珠条带纹和联珠圈纹是萨珊波斯人所喜爱的图案装饰,一些扁壶器身上饰有胡人乐舞图案。胡旋舞、胡腾舞是北朝隋唐时期流行于中亚索格底亚娜地区的重要舞蹈。

通过以上分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西亚的文化艺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古代陶工们广泛吸收了波斯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并把它们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创造出了既有异域特征又不乏自身民族特色的器物。

2.纹饰方面

胡人乐舞纹唐代长沙窑的贴塑执壶,唐长沙窑贴塑胡人乐舞纹壶(图四)短流下贴塑的胡人形象,奏乐跳舞,独具异域风格。胡旋舞是北朝隋唐时期流行于中亚索格底亚娜地区的重要舞蹈,大致应在北周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岑参有诗赞胡旋舞: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鋋生旋风。”胡旋舞舞姿粗犷,给人以动势和力度美,在唐代十分流行,也成为长沙窑模印贴花的主要纹饰。

伊斯兰风格纹饰 伊斯兰纹饰,是指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又称阿拉伯纹样。广义上是指以波状曲线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象。自7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伊斯兰纹饰在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影响下进入全面发展时代,也对唐代陶瓷器的纹饰产生了重要影响。1)枣椰纹:椰枣纹是长沙窑贴塑壶中很常见的植物图案。椰枣又称波斯枣,果实味甘美,是东南欧、北非、西亚两河流域最常见的树种,也是西亚人民心中的圣树。如,唐长沙窑枣椰纹“张”字壶(图五),在双系下贴饰枣椰图案,枝叶缠绕果实繁密,表现出明显的西亚风格。与长沙窑几乎同时的美索不达米亚白釉蓝绿陶器的图案更是几乎全用枣椰花纹。2)点彩联珠纹:长沙窑执壶上经常可见用点彩组成的几何纹图案。以圆形的联珠纹和各种几何图案装饰器物,为波斯萨珊王朝的主要装饰手法,由它组成的方、圆几何纹在波斯锦、金银器、玻璃器上屡见不鲜。如,唐长沙窑青釉褐绿点彩联珠纹纹壶(图六)。长沙窑中点彩构成的几何图案与当时伊斯兰国家所流行的几何纹织品有着惊人的相似。

3.工艺方面

唐代陶瓷器模仿金属器这一现象已为诸多学者關注,英国学者罗森从艺术史和工艺方面探讨中国银器和瓷器的关系,归纳了陶瓷器在1 1个方面吸收了金银器的特点:1)分节的手柄,2)长而弯的流,3)折缘纽盖,4)压印器壁,5)折方器壁,6)撇口,7)折腹,8)高圈足,9)平沿卷唇,10)莲瓣形器口,11)莲瓣形器壁。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模仿,最先需要克服因材质差异而造成的成型技术的局限,这种成型技术的探索,集中体现在模制工艺和接胎工艺的发展上。

三、结语

制瓷业作为唐代重要的手工部门,其生产和销售必然受到唐朝政府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唐德宗中元年(公元780年),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将税收改用完全的货币来征收。这种税制变革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唐代陶瓷制品是受胡商喜爱的商品,在国外有广阔的市场,加上唐代胡风的盛行,使得陶瓷工匠们不可避免的在陶瓷产品中融入外来元素,广泛的市场需求,使得工匠们有意将某些产品做出西方式的造型与装饰。

由上述唐代的陶瓷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郁的异国元素,它们或来自于西亚的萨珊、大食,中亚的粟特,或受到欧洲罗马一一拜占庭的影响。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不但没有使唐代陶瓷器失去自身的民族特点,反而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彰显了大唐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实际是大唐政治清明、国力雄厚、经济繁荣、海路交通发达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孙继民.隋唐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2)

[2]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3]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 990

[4]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西北史地.1995

[5]张星烺,朱杰勤.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 3

[6]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

[7]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P305~324

[8]宋文佳,别治明.北朝隋唐时期陶瓷扁壶的类型与演变.东方博物.2012

[9][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徐家玲.拜占庭文明.人民出版社,2 006

[11]杰西卡·罗森.中国银器和瓷器的关系一一艺术史和工艺方面的若干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4

[12]齐东方.唐代粟特式金银器研究一一以金银带把杯为中心.考古学报.1998.2

[13]夏鼐.近年中国出土的萨珊朝文物.考古.1978.2

[14]赵晶.唐代胡瓶的考古发现和综合研究,山西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唐代陶瓷
趣图
陶瓷罐摆一摆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陶瓷艺术作品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