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扶贫 任重道远

2018-07-16余海兵

读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扶贫资助体系

摘 要:本人自2008年起开始从事学校资助管理工作。10余年来,我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落实贫困政策,探索创新资助模式,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赢得了县资助中心、学校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同事赞许,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扶贫;资助;体系

一、 “勤”字当头,立足校情实际,认真落实资助政策

(一) 深入学生群体宣传资助政策

我校是重庆市第一批重点中学,高中有100个班,在校学生常年保持6000人以上。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校学生贫困人数较多,学生资助面广。资助项目有国家助学金(生活费、学费)、五类贫困住宿生住宿费、高中毕业生助学贷款、爱德华基金、校友奖学金、依恋阳光助学基金、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学校特困生资助等,工作非常繁重。每学期上级下达资助文件后,我就认真学习资助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协助学校资助工作负责人起草学校资助工作方案,印制分发各年级,并放到学校网站、校讯通等社交媒体。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有关政策、条件和申报程序,使国家惠民政策深入学生和学生家长心中。

(二) 走访贫困家庭做好答疑解惑

10余年来,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家访,走遍全县32个乡镇,累计开展家访达100余天,家访人数达300余人次。在工作中,我始终做到热情接待每一位家长和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资助政策。我还多次送学生到农业银行办理纠错信息,帮助50余名学生邮寄困难证明材料。同时,我积极排查困难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积极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收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三) 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成绩突出

一是积极做好资助管理工作的新闻宣传。我先后在华龙网、石柱通讯、石柱县教育局域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新闻30余篇。2016年,我撰写的《教育扶贫工作的思考》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总结”。二是构建新型工作模式。我校贫困学生1800余人,每期资助达360余万元。其中农村建卡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孤儿、本人残疾、烈士子女等五类贫困生占了大多数。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按照“更准、更实、更严、更高、更细”要求,我总结构建了校园扶贫工作模式。

二、 “责任”在肩,聚焦精准资助,创新学生资助体系

(一) 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不让一个贫困学生漏网

做好扶贫政策讲座。利用周前会、班主任会和学校广播加大宣传力度,让班主任和学生吃透政策。指导学生利用重庆市农村建卡贫困户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确保系统上有的一个不漏。对系统中未录入的建卡贫困户家庭,开展私下谈话和问询。开展贫困学生家访活动,必要时到学生家里调查。对于市外学生,运用校讯通、电话等方式联系学生家长。

开展好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高度重视心理“助学”,对有自卑感、不愿融入集体的贫困学生,采取心理疏导和结对帮扶的形式进行疏导。加强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避免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二) 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及时享受扶贫资助

确保做到‘三个也不能少: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资助。开拓多种资助项目,引入社会资助机制,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学校设立一定的助学基金,对学生在杂费、班费、保险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资助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直接免除,免除杂费、班费等。在学校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份收入,在学习、生活开支上多一份保障,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加强与知名校友、爱心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

(三) 在精准管理上下功夫,确保扶贫工作的落实

加强舆论引导。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惠及数以千万计农村家庭和学生的“民心工程”,我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手机报、学校网站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资助政策内容、申请程序、补助标准,让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建立信息台账。我高度重视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对扶贫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其获得有效资助。进行动态管理,因家庭成员重大疾病或者遭受重大自然灾害至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就学,经申请可纳入扶贫补助范围。同时,分类建立资助、培训档案,将相关资助申请、评定、审批、公示和资金发放凭证等资料整理归档,档案实行一学期一核对。

三、 开展扶贫工作的启示

学校扶贫工作,自从我接手以来,从上级检查无头绪,到现在得到上级肯定,让我深深体会到,校园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要集中精力,埋头苦干,还要学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模式。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人员,我会继续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盡自己的一份力。作为一名学生资助工作者,我也会用资助工作的累累硕果,用学生家长的舒心微笑,来践行每一名学生资助人“爱岗敬业、扎实奉献”的职业精神。

作者简介:

余海兵,重庆市,重庆市石柱中学校。

猜你喜欢

扶贫资助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